施曉蘭(1937.2—),江蘇蘇州人,196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貴陽衛生學校教學工作。1953年8月畢業於重慶市助產學校;1953年8月—1954年8月,進修於貴陽醫學院解剖、生理中師班;1954年8月起先後任教於貴州省衛生學校、貴陽醫士學校、貴陽醫學專科學校、遵義醫學專科學校、貴陽醫學院;1972年6月—1974年12月,在011基地三○一醫院擔任護士班教學工作;1975年1月—1992年6月011基地三○二醫院從事病理工作;1992年6月,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三○○醫院從事病理工作。施曉蘭是中共黨員,副主任醫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60年,被評為遵義地區、貴州省、全國優秀教師,作為貴州省代表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並作為代表在大會上做了發言。從事病理工作以來,在醫學核心期刊及省、部級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曾任《航空航天醫藥》編委。多次榮獲五好青年、五好標兵、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6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獲貴州省衛生廳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5年12月退休。
1953年,施曉蘭由重慶助產學校畢業後,經過短期解剖生理學進修,分配到貴陽衛生學校擔任解剖學的教學工作,這對一個未滿17歲的小姑娘來說,麵對的困難很多,然而施曉蘭能在工作中以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刻苦專研,勤奮摸索,創造性地找到了替代福爾馬林的標本液,既為學校節約了資金,又減少了福爾馬林帶來的腐蝕性,使同學們易於實習課的開展。
為了便於教學,施曉蘭自己動手製作標本模型20多具。由於施曉蘭的刻苦敬業,她在擔任教學期間總結出的一套教學方法,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多方好評。功夫不負有心人,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使施曉蘭迅速地成長成熟起來。1960年,施曉蘭被評為遵義地區、貴州省、全國優秀教師,作為貴州省代表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並作為代表在大會上做了發言,受到了肯定與表彰。
1975年,施曉蘭從事011基地醫院病理科工作。病理科的工作,講究的是坐得穩、守得住、積得多、斷得準。刺鼻的福爾馬林氣味、高溫的石蠟包埋機,一坐就是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鏡檢……惡劣的工作環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沒有一顆甘於平凡、樂於奉獻的心,是無法勝任這樣的崗位的。但施曉蘭從走進病理行業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顆螺絲釘堅守在這平凡的崗位上。在工作中她謙和儒雅卻堅韌不拔,熱心接待病員,關心病員疾苦,認真對待每一份病理切片,從未出過一例病理診斷差錯。
醫院要可持續發展除了嚴把醫療質量關,不斷提高診療水平外,還要提升相關科研人員的素質和科研水平。施曉蘭始終堅持注重吸納、訓練、培養一支技術強、業務較全麵的診斷與技術人員隊伍,時刻注意培養年輕醫師的道德情操。她把每一個分到科室的新同誌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正確分析病理工作的重要性、價值所在,幫助他們正確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都穩定了下來。為了提高科室年輕醫師的業務能力與診斷水平,施曉蘭長期堅持在科室內開展特殊疑難病例討論,在學術上不守舊,努力為科室年輕醫師創造外出學習的機會,鼓勵科室年輕人繼續深造,並為他們指路。施曉蘭也常抽出時間指導青年醫師學習各種病理取材和技術操作,檢查青年醫師對技術操作的執行情況。通過自己對青年醫師的關心和身體力行、循循善誘,贏得了科室人員的愛戴和尊敬,也促進了病理科的成長。
多年來,施曉蘭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良好的技術水平、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對病患者的關愛,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肯定和信賴。退休後,考慮到醫院病理科的業務建設,施曉蘭不顧年老體弱,毅然回到病理科擔任起技術把關和學生的教學工作。她兢兢業業、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為了病理科的建設和醫院發展奉獻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施曉蘭於1995年1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