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趙慕梁 196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1 / 1)

趙慕梁(1935.12—),江蘇泰興人,196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國營第105廠(現中航工業天津航空機電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津電)教師。1948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扶園中學學習;1949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市聯中學習;1950年3月在江西省立上饒中學學習;1954年9月在江蘇南京航空學院航空機械工程係學習;1958年9月分配到國營第105廠工作,先後任教師、技術員、教務組長。趙慕梁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成為當時教育改革的試點。他主持編寫了約45萬字的培訓教材,基本滿足了老工人培訓的需要,他撰寫的《關於老工人實有知識水平》的調查報告和《知識分子在勞動化的進程中教學改革的創舉》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曾被評為天津市、河北省、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四局勞動模範稱號;1960年6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參加了全國文教群英會。1965年9月支援“三線”建設,到貴州遵義市天義電工廠(現中航工業天義)工作,先後任試驗車間技術員、技術組主管技術員及廠技校教員、副校長等職。1994年11月退休。

1958—1962年,趙慕梁在國營第105廠教育科任教員,擔任教學和教務工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他一方麵勤學理論,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工廠實踐相結合,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另一方麵,積極深入生產現場,積極了解工廠和工人的生產、生活現狀,探索、醞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最初,趙慕梁在國營第105廠技工學校教授數學、高等數學等科目;後來,為解決工廠老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理論知識缺乏的現狀,他開始教授工人機械加工及電子技術等方麵的知識。在幾年的教學工作中,他勤勉踏實,認真負責,按照“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規律,采用“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先學”的方法,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教學理論,並通過互幫互學,加速推進工人知識化的進程。他采用的教學手段靈活,講解方式通俗易懂,使大批的生產工人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很快地掌握運用實踐需要的操作理論知識。有些老工人隻有小學文化,在他的教授和幫助下,也很快地學習掌握了電工、電機等急需的專業知識,並在生產中能獨立進行有關電工、電機修理的理論計算,解決了不少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也解決了當時工廠缺乏知識和技術型人才的難題。他推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作為當時的教育改革試點,得到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重視,他本人還在天津市、河北省先進教師代表大會上做了專題報告發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河北省電台還進行了廣播。天津市和河北省將他的教學經驗在許多城市介紹和推廣。1960年,《工人日報》報道了他的做法,並刊登了趙慕梁撰寫的《關於老工人實有知識水平》的調查報告,在全國產生較大反響,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趙慕梁還主持編寫了約45萬字的培訓教材,基本上滿足了老工人培訓班的需要。在任教期間,最忙時他同時擔任5門課的教學,每天任課6課時以上,有時甚至全天任課。繁重的教學工作使他每天隻睡4小時左右。他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還對老工人講授冷壓加工知識,自己繪製出全套設計圖樣並演練計算,編製出主要零件的工藝規程,並指導他們進行複雜的工藝及模具設計計算。在他的耐心和努力下,有24位小學文化程度的老工人,通過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全部完成了課程設計,並可獨立進行冷衝模具的設計與計算。老工人教學試點工作的完成,引起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視,原河北省委書記張承先同誌接見了趙慕梁同誌,其事跡當時在全國職業技術教育行業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青年》雜誌還刊登了他撰寫的《知識分子在勞動化的進程中教學改革的創舉》文章,並被《中國建設》雜誌選譯為“Whatteachingtheworkershastaughtme”對外發行。從1958—1962年,趙慕梁先後榮獲廠級先進教師、先進工作者及區級、軍工係統、天津市、河北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960年,國務院授予趙慕梁“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參加了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5年,趙慕梁支援“三線”建設,到貴州遵義市天義電工廠(簡稱天義廠)工作。當時天義廠百廢待興,他在任技術員的同時,積極參與工廠技術學校的基礎建設工作和工藝學、數學等科目的教學和教務工作,並主持編寫了天義技術學校管理製度。1972—1976年,他在工人大學教授工程力學,並參加了航空部技工學校數學、電工類教育計劃的起草、編寫和審定工作。1979年以後,他正式在廠技工學校任教,先後任教員、教務、副校長等職,教授數學、航空概論、企業管理、工程力學等課程,直至退休他一直奮鬥在教育戰線,培養了大批的技術骨幹,為天義廠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趙慕梁於1994年1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