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臣(1929—2011.1),山東掖縣人,1977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979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西安航空動力控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西控)工人、技師。1947年3月參加革命,先後在膠東西海兵工廠、膠東兵工廠、徐州兵工三廠、株洲七一工廠、株洲331廠當工人。1956年調入航空發動機附件廠(現中航工業西控)工具科當工人,後任金剛石小組組長。李相臣以中國工人的優秀品德,獨立自主地創造了中國人造金剛石的曆史,受到黨和國家及企業的多次表彰獎勵。196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20周年慶典觀禮。197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7年當選為黨的十一大代表。1977年2月,被第三機械工業部授為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他所在的金剛石工具小組被授予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稱號。同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1979年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同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9年被陝西廣播電台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陝西省100位感動的人物。1982年退休。2011年1月因病去世。
中航工業西控自建廠投產以來,金剛石筆一直靠蘇聯供應。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交惡,蘇聯停止供給金剛石筆,當時生產金剛石筆是我國工業領域的一大難題。沒有金剛石筆修整砂輪,廠裏的磨床就得停工。直接威脅著工廠的正常生產。
李相臣當時是磨工,這種情況他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挺身而出,主動請纓由磨工改任金剛石工,並決心製造金剛石筆。這對於隻有兩年初小文化,一無任何技術資料、二無設備的李相臣來講,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他不懼怕任何困難,科學麵對,求真務實,和小組的同誌們共同研究,請有關部門對進口金剛石筆進行光譜分析,配方試驗。白天在廠裏試驗,夜裏發動全家在家裏繼續試驗,從空氣燒結到氣體保護燒結,經一年多時間的反複試驗,終於在1962年夏,進口金剛石筆“斷頓”之前,製成了我們自己的金剛石筆。經生產使用證明,國產的質量並不比洋貨差!
金剛石筆的焊接,工廠一直沿用蘇聯的老工藝,采用氣焊焊接,不但使小顆粒金剛石被氣流吹掉造成浪費,而且焊接質量也不高。李相臣決心“走自己的路”,他自己繪圖、自己動手到廢料堆裏找材料,將舊電器設備複蘇利用,製成專用的電焊機,焊出的金剛石筆質量100%合格,且使材料消耗減少了95%,多年來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省資金135萬元。
在參加了第三機械工業部召開的金剛石工具專業會議之後,他又提出製造金剛石工具的新目標。以他為首的金剛石工具小組,開始“土法上馬”,反複試驗,於1966年初,試製成功靜壓合成的金剛石,但質地軟、產量低、成本高。能否造出高質量、低成本的金剛石,是李相臣的新追求。一次,他從報紙上看到可利用高溫高壓的辦法將碳轉化成金剛石,但需要壓模和壓力機,金剛石工具小組的全體同誌在李相臣的帶領下,自己動手造模具,背著幹糧到兄弟單位利用晚間人家設備閑時搞試驗。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摸索,獲得了模具材料、溫度、壓力等多項技術數據,又於1966年7月1日前夕,試製出人造金剛石微粉。
至此,李相臣他們並未止步,他又從《參考消息》上得到了蘇聯在爆炸原子彈時爆炸出人造金剛石的消息,於是,他們又開始了用炸藥來爆炸金剛石的試驗。
李相臣和金剛石工具小組的同誌,將三四百千克重的試驗器材,用人拉肩扛,到距工廠數十千米的渭河灘上“安營紮寨”。一連幾個月,吃住在試驗場的帳篷之中。有一次在試驗過程中,因藥量過大,將20多毫米厚的鋼板一下子掀到幾米高的空中,試驗用的鋼模被炸得稀巴爛,李相臣被爆炸衝擊波掀倒,扭傷了腰,大家勸他回廠看病、休息,他說:“金剛石還沒炸出來,我怎麼能離開‘戰場’呢?”
在李相臣的帶領下,經過反複試驗摸索,1970年終於爆炸出金剛石微粉。1972年“七一”前,又爆炸出聚晶大顆粒金剛石。從1976年開始在水中作爆炸的嚐試,使金剛石微粉產量提高2~3倍,共生產出人造金剛石3369克拉。1966年以來,他帶領班組同誌,相繼研製成功了人造金剛石,並製成金剛石車刀、切割刀、套料鑽等,1977年後,又相繼研製出金剛石研磨膏、珩磨條、砂輪、什錦銼等10餘個品種的金剛石工具。
進入20世紀80年代,工廠大上民品,李相臣帶領的金剛石工具小組實現了金剛石出口創彙,僅金剛石什錦銼,1981年就向美國出口1000副,創彙6.9萬元。之後又試製出?45等3種規格的金剛石套料鑽以及金剛石碗形砂輪、金剛石鉸刀、牙鑽、牙輪等,使金剛石工具的生產向其他領域延伸。同時也體現了李相臣報效祖國,在金剛石工具事業上的無限追求。
李相臣1982年退休,2011年1月因病在西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