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顧家源 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 / 1)

顧家源(1936.10—),上海市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航工業蘭州飛行控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蘭飛,蘭飛)工人,技師。1956年3月參加工作,1956年3月—1958年10月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第221廠(現中航工業太航)工人,1958年10月調入國營新蘭儀表廠(現中航工業蘭飛),鏜工、鏜工組負責人。1980加入中國共產黨。顧家源在工作中刻苦鑽研、技術精益求精,積極開展技術革新,他創造的硬質合金微型機夾精鏜刀,填補了我國微型機夾小刀具的空白,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以來先後榮獲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甘肅省國防工業模範標兵、第三機械工業部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全國發明大會先進個人、甘肅省金切技術一等獎、中航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重要貢獻獎,197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8當選為省、市、區人民代表;1979年當選全國技協常委,甘肅省、蘭州市技協常委。1996年9月退休。

顧家源在蘭飛近40年工作生涯中,堅持科學態度,技術上精益求精,熱心技術革新,尤其是在創新發明中較為突出。在創新刀具方麵,創造了硬質合金微型機夾精鏜刀。由於此刀具的獨特風格,推翻了?10之內不能機夾的論點,填補了我國微型機夾小刀具的空白,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77年光榮參加了在哈爾濱市召開的“全國刀具交流大會”,並應邀出席了“北京先進刀具交流大會”,進行了先進刀具表演和交流,受到了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歡迎,他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和好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全國總工會主席倪誌福觀看了他的表演,在仔細觀看了刀具結構後,給予了很高評價。在現場他還接受了《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報紙的新聞工作者的采訪。報道中稱東北有“大刀”,西北有“小刀”,刀具雖小,影響很大。

顧家源積極參加到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中去。他利用生產空隙和業餘時間,查資料、想辦法,用了一年多時間研究,設計製造出了能加工?3的小孔的機夾精密精鏜刀。1978年,在參加科學大會以後,又設計出了16種結構的微型機夾精小鏜刀,既可機夾鑽石,又可機夾寶石。首把小鏜刀,是受彈簧夾頭原理和用筷子夾菜的啟發,用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在1975年設計成功了第一把精密鏜刀,形式上有彈夾式、直楔塊式、斜楔式、助鎖式等精鏜刀。最小的機夾硬質合金精鏜刀,可加工孔為?0.75的小孔,還可以加工硬度為60HRC以下零件。1978年他再接再厲,又搞出了8種不重磨式硬質合金微型機夾精鏜刀,在省內外、國內許多地區交流推廣起到了推動作用,為國家節約了鋼材,縮短了輔助時間,提高了軍品質量和生產進度。顧家源還在刀具交流會和學習班上進行宣傳,參加學習班同誌抱著懷疑態度來學,獲得滿意結果而歸。學習班的師傅講“你膽子真大,敢想敢幹”。

顧家源在設計微型機夾精鏜刀的同時,還設計出了“中心校正器”、“數字顯示千分尺”。“中心校正器”是一種校正工具,根據杠杆表原理改變了校正方法。過去是工人觀察表要跟著百分表來回轉,比較疲勞,也不方便;為了改變觀察,此表不用工人跟著來回轉,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縮短了校正時間,同時還可以開車找正,不但可適合鏜床上使用,也可以在車床、銑床上使用。

“數字顯示千分尺”是依據電表中數字增減的原理,結合自己加工零件精度高的特點,苦心琢磨自行設計出來的。這是一種能用數字顯示測量尺寸的千分尺。使用它可大大減少測量誤差和讀數誤差,給確保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數字顯示千分尺”在技術交流中被某兄弟廠采納,且成批生產。

顧家源在工作中一絲不苟,不斷創新,有他自己的一套鏜床操作方法,在機床精度磨損情況下,能出色完成各類高精度模具中的主要零件加工,完成了高精度的軍品模具23套校孔模具零件,保證了“校孔模”順利進入配套任務。他在參加全國先進刀具會議之後,又設計出了“T形銑刀刀具”、“馬蹄式機夾精鏜刀”。

在民用產品的生產中,顧家源設計出了培養菌苗的輔助設備“搖瓶機”、“晃瓶機”、“洗瓶機”、“菌苗觀測台”、“衝瓶機”、“研磨工具”、“胡蘿卜素灌裝機”、“列車上用升降售貨車”等多種民用產品。在鄭州召開的民用產品交流會上,“胡蘿卜素灌裝機”獲得了民品優秀獎。

顧家源在擔任技協工作中,多次參加外省市技術交流推廣會,一次在推廣會中,從廢品中就創收了4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顧家源的先進事跡和科技發明成果先後在《北京日報》、《工人日報》、《解放日報》、《重慶日報》、《福州日報》、《甘肅日報》、《蘭州日報》、《甘肅技協報》等報道刊登;他的關於《微型機夾精鏜刀》獲得了甘肅省先進刀具論文三等獎。

顧家源於1996年9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