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郭振光 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 / 1)

郭振光(1927.3—),福建仙遊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航工業長沙中傳機械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中傳)技術員。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任警衛班班長,後任中共惠安縣委幹事。1951年調到共青團福建省委任編輯。1952—1957年,在華東航空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國營湘江機械廠(現中航工業南方)任工藝員。1966年調到湘西沅陵國營五一機械廠(現中航工業中傳),擔任工藝技術員。郭振光把專業知識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運用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上,和同事潛心研究,持續改進,經過多次的試驗研究,創造出“蝸杆式珩齒”,並發展“內齧合珩齒”新工藝,改革了傳統的“滾—剃—珩”為“滾—珩”工藝過程,縮短了生產周期;延長了珩磨輪使用壽命,降低了工具費用,實現了用珩齒代替磨齒加工和研齒加工的創舉。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85年10月離休。

1952年,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郭振光被選送到南京市華東航空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後,分配到國營湘江機械廠工作。1966年響應國家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到湖南省沅陵縣剛剛組建的國營五一機械廠工作,從事齒輪工藝技術工作。

郭振光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把堅韌不拔的精神運用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上。齒輪珩磨工藝,是蘇聯留下的一種舊工藝,生產效率低,幹活又髒又累,而且隻能改善齒麵粗糙度,不能提高齒輪的精度。針對這一技術難題,郭振光和同事潛心研究,持續改進,經過多次的試驗研究,創造出“蝸杆式珩齒”,並發展“內齧合珩齒”新工藝。通過實踐證明,該新工藝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齒輪的精度,打破了“珩齒工藝隻能降低齒麵粗糙度”的傳統觀念,並將此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生產,從而使珩齒工藝得到新發展。這項齒輪精加工技術,具有廣闊的前景和較高的經濟效益,可廣泛應用於航空、汽車、機床、摩托車等機械加工領域。

采用該項新工藝,提高了珩磨輪的精度和速度,以增強修正齒輪誤差的能力;改革傳統的“滾—剃—珩”為“滾—珩”工藝過程,縮短了生產周期,延長了珩磨輪使用壽命,降低了工具費用等。據不完全統計,國營五一機械廠從1967—1988年間,共有102種齒輪應用新型珩齒工藝,取得了顯著效果,淘汰了落後的研齒加工,提高生產率5~10倍,實現了用珩齒代替磨齒加工和研齒加工的創舉。

20世紀70年代,在試製“航空無人機”的齒輪時,由於齒輪模數小,精度要求高,當時沒有小模數齒輪磨齒機床,就采用“蝸杆式珩齒”新工藝加工,順利完成試製任務。

郭振光改革創新這種新型珩齒工藝技術,在湖南省科學大會上榮獲科技成果獎。新工藝的研究成果論文於1979年在第二屆全國機械加工學術年會上宣讀,並在《航空工藝技術》、《機床》、《汽車技術》、《齒輪》、《機械製造》、《航空製造工程》等多個雜誌上發表,引起機械製造行業的廣泛關注。湖北長江機床廠根據這一新工藝原理,與工廠合作開發出“Y4732型蝸杆珩輪珩齒機”,該機床不但能珩直齒、斜齒圓柱齒輪,還可珩鼓形齒輪、小錐度齒輪,對被珩齒輪各項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進了該項新工藝的推廣和應用。該機床為國內首創,填補了我國齒輪加工機床的空白,榮獲1987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新工藝技術還入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齒輪手冊》等書刊上,有力地推動該新工藝的全國推廣應用,使這項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1996年,郭振光的業績被收錄當代中國人才庫《中國專家人名辭典》。

郭振光於1985年10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