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趙渠森 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 / 1)

趙渠森(1936.12—2003.1),浙江湖州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第625所(現中航工業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製造所)工程師,國際著名複合材料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54年10月—1956年8月,浙江省工業廳保衛幹事,保衛科臨時負責人;1959年9月調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九所(現中航工業製造所),曆任非金屬工藝組組長、化學專業組組長,碳纖維複合材料組副組長、組長,科技委副主任。趙渠森一直在科研第一線,把獲得的成果用於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為我國的先進樹脂基複合材料技術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先後發表論文28篇,翻譯、編譯、合作專著共9本,歸檔技術報告8份。帶碩士3人,合帶博士1人。197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航空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91年獲部“七五”預研三等功;1992年獲某型號個人二等功;1993年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4年獲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11月退休。2003年1月去世。

20世紀60年代初,趙渠森從事雷達罩、航空電機修複和鋁化學氧化研究,他研製出的鋁氧化槽液配方被列入原航空部標準並推廣到各航空工廠,在應用中提高工作效率6~7倍。1971年研製出第一束連續長碳纖維,隨後研製成功風扇葉片、混雜纖維進氣道外側壁板和全複合材料垂尾靜力件等。試驗證明自製的碳纖維是可行的,特別是全複合材料垂尾的相繼試飛成功,開創了我國飛機使用複合材料時代;複合材料外側壁板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趙渠森獲“有突出貢獻科學工作者”稱號。1985年,趙渠森研究出的雙馬樹脂QY8911成功滿足某型號需求。1990年,繼航空型8911樹脂後又開發了航天8911Ⅱ、韌性8911Ⅲ、RTM8911Ⅳ、高韌性9511和RFI9512,構成了8911樹脂係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工藝性、耐濕熱性和抗衝擊韌性三者兼優,現已廣泛在型號任務中得到應用,它是國內第一個在各種機型應用最廣的材料。1994年,8911受到國防科工委軍用新材料組通報表揚。趙渠森還針對纖維混雜、複合材料變形和相形貌等問題提出理論新解,在外側壁、垂尾和QY9511樹脂中見效,QY9511已成功用於“九五”翼身融合體項目。1995年,趙渠森在國家科委安排的對外合作項目中被指定為中方首席專家,他首次成功地用RTM方法製造出30mm厚1300×1300板材,提出了模具構型,可在線觀察出捉摸不定的樹脂流向。該項目已獲得專利。

趙渠森時時關注行業發展新方向,跟蹤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自1982年他參加了中國航空研究院/瑞典航空研究院的首次科技合作項目,與美國AppliedPolym合作研究中溫樹脂取得成功後,還應邀赴我國台灣省和香港大學、香港理工等大學作學術報告,多次參加美國先進材料與工藝協會學術活動,並成為該協會會員。他發表了論文28篇,翻譯、編譯、合作專著共9本。經他編譯和合編的《高強度高模量碳纖維》、《複合材料》、《複合材料飛機構件製造技術》、《複合材料工作手冊》等著作,是國內相關技術的第一書,為推動複合材料的普及邁出了第一步。

趙渠森1999年11月退休,2003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