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錫(1937.9—),江蘇無錫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612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導彈院)技術員。1963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同年分配到國防科委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現中航工業導彈院)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張蔭錫長期從事空空導彈引信的研究設計工作。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與鍥而不舍的精神,和他的同事們對引信仿真試驗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武器係統的作戰效能,並承擔了國家多項科研課題研究,其成果被廣泛應用。197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獲三機部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先後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7年10月退休。
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建所初期,導彈引信的試驗手段非常落後,張蔭錫和他的同事們對引信仿真試驗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當時為了測量引信與飛機的交會參數,把真實的引信架高2米,飛機在引信上空超低空(5~15米)飛行,測量引信與飛機的交會參數。飛行員冒著極大的危險飛行。為了改變這種危險狀況,張蔭錫和他的同事們開動腦筋想辦法,將引信架高10米,用高速通過引信下方的小轎車作目標與引信交會進行試驗。無論是采用風險較大的飛機作運動目標,還是采用小轎車作運動目標,都由於引信固定不動,均不能考核運動中各種因素對其工作狀態的影響。後來他們又將引信固定到火箭橇上,把目標固定,使火箭橇的速度達到159米/秒,引信隨著火箭橇運動,通過目標時產生交會。但因鐵路的平直度低和火箭橇設計也不理想,試驗結果仍不滿意。但他們並未停止探索,又開始研究柔性滑軌試驗,即把載有引信的火箭滑行體在兩根鋼絲繩上以接近200米/秒的速度實現引信與預置目標的交會。在這個過程中張蔭錫表現出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他結合正在研製的PL-3空空導彈引信遇到的問題,分析了影響提高產品性能的諸多因素,發現接近目標時的相對速度影響最為嚴重,如能根據實際相對速度來實時自動調整產品的相應參數,就能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性能,從而提出自動測速的原理和實時控製的方案以及相應的技術實現途徑,並參照模擬計算機技術的某些方法,完成了方案設計並親自裝調出了相應的產品。該項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武器係統的作戰效能,設計上有較大的創新,並經靶場試驗取得成功。該項技術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表彰,1979年獲得國防工業重大科技改進一等獎。
在國家“六·五”期間,研究所開始研製PL-5乙空空導彈,其中引信故障是困擾該型號的關鍵部件之一。引信的主要故障是早炸和拒炸,從1966年開始直到1984年,引信技術攻關幾乎沒有間斷。張蔭錫任該空空導彈無線電引信關鍵技術攻關組組長、主任設計師,他帶領攻關組分析故障原因,采取各種改進措施,如改進電池焊接工藝,解決電池掉電、漏氣、噪聲大等問題。他在近20年的時間裏,僅到試驗基地做試驗就達26次,累計在戈壁灘的工作時間超過7年。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10月—1985年1月,在空中靶試中,全部引信合格,攻關終於取得成功,空軍黨委和航空工業部致函祝賀,張蔭錫因此獲得重獎。該型號於1986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即裝備部隊。為此,張蔭錫領導的攻關組榮立集體一等功,獲部三等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