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源(1932.2—),江蘇武進人,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貴州天義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天義)銑工、工人技師。1947—1954年在康樂銑床廠、上海永昌良銑牙廠等單位當技工、銑工;1954年在國營第115廠(現中航工業津電)四車間銑工;1965年參加三線建設到貴州遵義天義電工廠(現中航工業天義)二車間繼續從事銑工。沈瑞源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僅針對技術加工難題進行的小改小革就多達100餘項;七八十年代,他帶領車間的同誌們完成小改小革210項。他先後被評為廠級和011基地先進生產(工作)者,並出席011基地和遵義市群英大會;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被航空工業部授予先進生產者稱號;011基地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貴州省總工會授予四化建設標兵、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勞動模範;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2月退休。
沈瑞源於1965年支援三線建設,來到貴州遵義天義電工廠工作。這位身材瘦弱的銑工師傅,幾十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奮鬥在祖國的軍工戰線,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沈瑞源從小受過不少苦,飽嚐了生活的艱辛。他深知工作的來之不易,從心裏感謝黨、感謝祖國給了他成為國企正式職工的機會。從參加工作時起,他就勤勉踏實、兢兢業業。他利用自己在上海私人五金工廠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投身於社會主義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他熱愛學習,善於鑽研,並不斷追求進步。在天津國營第105廠工作的10年中,僅針對技術加工難題進行的小改小革就多達100餘項,為當時工廠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到遵義天義電工廠工作後,沈瑞源繼續鑽研業務,不斷學習和總結,無論什麼活他總要親自動手幹,哪裏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裏。他是車間的“革新迷”,對每個技術難題,他都認真思考,廢寢忘食,直至成功為止。1978—1988年,他帶領車間的同誌們完成小改小革210項,為工廠節約和增加收入123萬元。僅1988年一年,他就完成了12項技術改造,應用於5個產品的12個品種,創造價值上萬元,為全麵完成車間的生產任務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工廠保軍轉民時期,沈瑞源主動承擔了車間電度表、電表箱、節油閥等民品工裝的製造任務。在較短的時間內,他充分利用廢舊材料,采取土法上馬的辦法製造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工裝70餘套,解決了生產急需,為工廠節約原材料、工時價值達萬餘元。1982年,為確保完成電度表的批量生產,他把某零件的加工工序由三道改為一道完成,節省工時21.66萬小時,計價節資54.17萬元。另外,他還將電冰箱蒸發器生產過程中的鋁封管,改車床下料為銑床半自動切割,提高工效5倍,節省加工費用2.5萬餘元;他改進加工方法,將M3-16螺釘銑槽變為冷鐓十字槽連螺杆一次成形,提高工效10倍;改進基架鑽二斜孔半自動操作以及改M4零件加工為衝孔並安裝自動落料裝置等,這幾項革新節省工時9.4萬小時,計價17萬餘元。同時,他先後設計製造各類工裝60餘套,車工刀杆70餘把,機夾組合刀頭80餘件,砂輪刀工具10餘套,統計節省刀具費用近萬元。他設計製造的36套工裝被工廠定為“沈氏結構”,僅此就為工廠節約工裝工時費50萬餘元。
沈瑞源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工廠的生產和工藝裝備的革新創造工作中,他在航空工業戰線上奮鬥了38個春秋,直至退休,他都念念不忘工廠的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他就是這樣一個在工作上無私奉獻,敢於挑戰自我的人。由於他工作業績的突出,在廣大技術工人中起到了很好的模範作用。他連續7年被評為廠級先進生產者和生產標兵,多次出席011基地先進代表大會,三次被評為廠級優秀共產黨員,連續三年被評為011基地優秀共產黨員。1986年,他被航空工業部授予先進生產者稱號,又獲得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他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沈瑞源非常重視對青年人的傳、幫、帶,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了年輕人。他平易近人,不但在技術上毫無保留,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關心青年工人的成長。他所在班組的年輕人大多是他帶出來的徒弟,業務上個個是強手,也繼承了他一絲不苟,嚴謹求實、求新、求精的工作作風。
沈瑞源於1992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