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袁耀輝 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1 / 2)

袁耀輝(1945.10—),江西豐城人,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時任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現中航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昌飛)總經理兼黨委書記。1964年9月—1969年8月,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工程專業學習。1969年9月—1973年3月,任船舶工業部483廠技術員、室主任。1973年3月—1984年5月,任國營昌河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昌飛)技術員、政治部幹事、車間黨支部副書記、廠團委書記。1984年5月—1995年8月,任工廠副廠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廠長、總經理兼黨委書記。1995年8月任江西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1997年8月任中國民航總局體改法規企管司、規劃科技司副司長。1998年11月任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2000年12月任中國民航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袁耀輝就任昌飛公司總經理以來,僅用3年時間使昌飛公司生產經營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著65%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累計實現利稅23571萬元,並在1993年、1994年經濟效益躍居航空工業前三位,主機廠第一位。袁耀輝榮獲全國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並當選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5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袁耀輝是昌河飛機製造廠的第五任廠長,上任於1992年6月。當時企業麵臨的形勢是:直升機麵臨著競爭激烈的嚴峻形勢,微型車市場更是呈現出“七國爭雄”的局麵。在“七國”中,有5家企業的年產量已超過了1萬輛,而昌河車1991年的產量還隻有3700輛。

如此大的差距就如同一塊巨石,沉重地壓在袁耀輝的心頭。他深知產量上不去,企業就隻有死路一條。經過慎重思考,袁耀輝大膽地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四上”目標,即:直升機和汽車上質量、上批量、上水平,企業上效益。

改革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一些人的“冷漠症”。袁耀輝經過仔細分析後,發現病根出在分配製度上,職工幹多幹少一個樣,自然是缺乏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於是他果斷決定進行分配製度的改革。具體舉措是:拿出工資的50%與獎金、津貼等捆在一起,按職工的生產數量和質量進行二次分配,多幹多得,少幹少得,不幹不得。告別了“鐵工資”的職工們,呈現出空前高漲的生產積極性。由於實行了分配製度改革,職工的月收入差距從過去的幾十元,一下子拉大到幾百元,真正起到了獎勤罰懶的激勵作用。為了解決生產能力不足和缺少必要的生產手段等問題,袁耀輝帶領幹部職工采取有力措施,積極組織自行設計製造汽車模夾具;補充完善衝壓、焊接、噴漆、總裝設備;調整生產組織,成立專業化分廠,並推行三班製作業。

改革收到了顯著成效。從1992年開始,公司連續三年邁出了三大步。當年,昌河汽車產量超過8000輛,實現利稅3742萬元;1993年,達到13165輛,實現利稅8629萬元;1994年,汽車產量再創曆史新高,首次突破了兩萬輛大關,實現利稅1.12億元。快速增長的經濟效益,不僅使昌飛公司跨入了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行列,而且還被國家技術監督部門評為“中國名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