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張景奎 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1 / 1)

張景奎(1948.8—),河北唐山人,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鉗工、高級技師、首席技能專家、公司“模具大王”。1968年參加工作,是國營黎明機械製造公司(現中航工業黎明)工裝製造廠模具工部鉗工。40年來,張景奎刻苦鑽研、勤奮苦練,練就了一身過硬精湛的鉗工技能,被人們譽為“模具大王”。1989年以來,他曾連續12年被評為公司勞動模範,連續三次被評為沈陽市勞動模範,兩次被評為航空部勞動模範,1994年獲得遼寧省第二次創業五一勞動獎章,同時被評為省國防工辦工人階級的楷模。1995年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同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在14#機研製中被總公司評定為三等功,1996年獲航空總公司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08年退休。

張景奎在40年的工作中,刻苦鑽研、勤奮苦練,練就了一身過硬精湛的鉗工技能。他生產加工的模具種類繁多,型麵繁雜,形狀各異,精度高,幾乎涉獵了現代化工業中各類型的模具。他加工的模具上萬件,最大的幾噸重,最小的隻有紐扣大,生產實踐使他養成了一股鑽勁,經他加工出的模具質量好,精度高,受到了好評和嘉獎,他在工作中練就了一套模具加工絕活,憑著超人的毅力完成各項任務,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增了光添了彩,人們稱他為“模具大王”。

在某新機無餘量蠟模的攻堅和某發動機及大修機工裝戰中,張景奎勇挑重擔,專啃“硬骨頭”,一人承擔10套蠟模中難度最大的6套,而且加工難度大到一套模具就由數十個型麵需要反複修研,模具形狀異常複雜,精度高到無餘量,時間緊到三個月內完成一年的任務量,於是他琢磨、研究,憑借他精湛的技術,經過多次的實踐,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為了搶任務,他大年初一早晨就從蘇家屯的父母家打車回到工廠大幹,春節放假10天他都是在鉗工台案旁度過的。此外,他還先後攻克了采用電腦設計的新技術,對產品加工精度和質量要求高、模具加工難度極大的多項發動機導向葉片蠟模。

多年來,素有模具大王稱號的張景奎一心撲在航空工業新機和大修機等生產第一線上。充分發揮他的技術優勢,上千次完成關鍵任務。40年來,他生產的模具幾乎涉及了現代工業中的各類型的模具。他先後攻克了公司重大攻關項目、三大葉片的模具任務;攻克了公司兩型機、某大修機等無餘量葉片蠟模、無餘量葉片陶瓷型芯模、收擴噴口蠟模、高渦葉片蠟模、中介機匣蠟模等20多項重點任務,為國產化研製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提出用鑲塊組合加工,雙向不固定,磁鐵定位等新的加工方法,解決了模具上數控機床無法加工的細小溝槽、轉接直角等無法加工的技術難題,提高了產品合格率,節約了大量的製造費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個體經營的老板得知他有高超的技術,便紛紛找上門來,以高薪外加三室一廳住房的優厚待遇聘請他,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說:“我是黎明人,黎明培養了我,我要把我的技術貢獻給黎明,貢獻給祖國的航空事業,黨和人民給了我很高的榮譽,我要對得起勞模這個稱號。”

張景奎在嚴格要求自己、默默奉獻的同時,他還經常利用加工複雜模具時給同誌們上課,邊講邊幹,把精湛的技術傳授給青年同誌,現在他的徒弟們都已成為專家能手。

2008年張景奎退休後,毅然回到需要他的公司,公司考慮到他年紀大了不讓他加班延點,但是每當接到緊急任務,張景奎都主動請命,勇擔重任。一次接到公司技術中心某新機科研試製任務,主要承擔四、五級整體葉盤的鉗工拋修任務。這批某新機整體葉盤為公司加工首次采用整體葉盤、葉片加工,這種加工方法為國際上的先進葉片加工技術。采用這樣加工的整體葉盤振動小、穩定性好,但是初次試驗加工整體葉盤數控銑加工留量為0.1mm,最後要求加工公差為0.03mm,因此數控銑加工後還需要鉗工對其修拋,並由於型麵複雜需要手工拋光。手工修拋複雜精密公差零件是張景奎的拿手好戲,他二話不說主動承擔下來。晚上連班到9點多鍾,雙休日也放棄休息,就這樣緊鑼密鼓地幹了五六天,終於出色完成了任務。張景奎就是這樣發揮著他的光輝和餘熱。每當工廠出現緊急任務,攻關難題的時候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張景奎於2008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