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黃強 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1 / 1)

黃強(1963.4—),浙江東陽人,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一飛院)所長。1983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電器工程專業,1990年3月,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03年9月—2006年6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工學博士。1992年2月起曆任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現中航工業一飛院)特設室主任、副所長兼科技實業總公司總經理、常務副所長,2000年5月任所長。2003年6月—2006年2月任中國一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後任國防科工局副局長。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黃強1991年分別被航空航天部和西北工業大學授予做出突出成績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2年被評為陝西航空十佳青年,被航空航天部評為首屆航空優秀青年;1995年榮立運7-200A首飛部級一等功;1997年榮獲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榮立“飛豹”飛機設計定型部級三等功、所級一等功;1999年被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1年榮獲首屆陝西青年五四獎章、中國一航優秀領導幹部、第十二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2002年榮獲中國一航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全國國防科技工業係統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2004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黃強2000年5月任所長之際,恰逢黨和國家做出發展國防高新武器裝備的重大決策,一批涉及國家安危的重點型號相繼立項,由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承擔研製。在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多型號任務並行交叉的困難麵前,黃強擔任這些型號的現場總指揮或副總指揮,大膽決策,精心組織,實施並行工程,邊設計,邊試驗,邊生產。組織幹部職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時,苦幹、實幹、科學地幹。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下,研究所承擔的三項重點型號都按照研製計劃,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上級和軍方領導的高度評價。

黃強在指揮高新工程決戰決勝的同時,為ARJ21飛機的研製和研究院的建設工作傾注了極大的心血。2003年6月研究院成立伊始,黃強和院黨委書記從振興國家民機產業的大局出發,發揮班子整體作用,維護研究院穩定,整合西安、上海兩地資源,理順生產關係,組建了研究院新支線機總師係統,啟動研保條件建設項目,細化總體設計方案,組織開展了一係列技術攻關,解決了一批久拖未決的關鍵技術問題,扭轉了工程設計的被動局麵,拉開了我國研製民機的序幕。他大力推行並行工程,實行大規模異地協同數字化設計和VPM係統管理。實行新的工作製度,相繼保住了一係列重大節點,確保了ARJ21飛機研製有序推進和研究院的高效協調運轉。

黃強敢為人先,勇於創新。麵對軍令如山的任務,他果斷采取國際最新的CATI-AV5版本進行設計,終於實現了飛機設計全部計算機化。在他的領導下,設計了我國第一架全機數字樣機,實現了中國飛機設計電子樣機協調和預裝配,建立了國內第一個VPM管理係統標準。同時,首次實現了國內飛機研製生產的無紙設計,首次自主研製成功中國飛機航電火控係統綜合化。

黃強銳意改革,科學管理,努力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國際化、數字化的大中型飛機設計研究基地。他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和憂患意識,提出了“遠慮近憂,居危求進,從嚴治院,管理在‘嚴細慎實’上下功夫”的治院思想。認真貫徹國家主輔分離政策,精化主體,分業經營;創新科研管理機製,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項目負責製相結合的矩陣管理,推進型號總師項目負責製,積極推進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創新行政管理,實施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崗效工資製度,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院戰略,設立了徐舜壽青年科技進步獎,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崗位成才。2003年研究所榮獲“中國青年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稱號。

黃強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研保條件建設項目,精心組織基建技改工作,作為第二條火線嚴格管理,全麵規劃,分步實施,確保建設質量。在保障了重點型號研製試驗條件建設的同時,一個高質量的飛機研發基地拔地而起。一飛院科研綜合大樓榮獲2003年度“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黃強擔任全國青聯常委,陝西省青聯副主席、陝西省科協副主席等社會職務。先後到10多所國家著名大學演講,宣傳“飛豹精神”,進一步擴大研究院的社會知名度。在他的帶領下,全院職工團結一心,發揚“飛豹精神”,連續作戰,自主創新,為強我國防、壯我軍威做出了突出貢獻。2004年研究所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