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庚(1960.6—),河南孟縣人,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導彈院)副總工程師,某重點型號導彈總設計師。1982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同年,被分配到航空工業部612所從事導彈飛行控製的研究工作。1986年重回西北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3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92年攻讀導彈控製專業的博士學位,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先後任導彈院總體部副主任、某型號副總設計師、014中心副總設計師、某重點型號總設計師,研究員職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梁曉庚全程參與多種型號導彈的研製工作,成功填補了國內數控導彈的空白,主持了數項國家預研、行業預研項目的研究。梁曉庚於1996年被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授予部級突出貢獻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後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國防科技工業係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國防科技工業係統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防科技工業百名優秀博士、碩士榮譽稱號,航空報國優秀貢獻獎。2004年3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當選為河南省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
從大學畢業進入工作崗位,梁曉庚全程參與多種型號導彈的研究。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設計人員到某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每走一步,他都付出了巨大心血,流下了無數辛勤的汗水。30多個春夏秋冬,他犧牲了幾乎所有工作時間之外的娛樂,拒絕了來自國內外的高薪誘惑,用“每周10個工作日”的精神,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為之奮鬥的事業,終於成功填補了國內數控導彈的空白。
數控導彈是西方尖端的高新軍事技術之一,但在當時的國內還是一個空白。要掌握這一技術,需要以集體的智慧,做大量複雜的工作。從技術上講,要上這種控製方案,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組織上對梁曉庚很信任,老領導金先仲副院長親自掛帥為他保駕護航,吳催生、張同賀、賈曉洪等這樣的骨幹做他的搭檔,全院上萬隻眼睛都在殷切地注視著他,年輕的梁曉庚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副擔子的分量。
梁曉庚和他的搭檔們通過查找國內外資料,借鑒過去導彈研製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曆盡辛苦,終於製訂出一套科學而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該方案被研究院專家所認可。
梁曉庚和他的同事們依托現有技術條件,首先選用工控機代替彈載計算機進行信號處理,兩個月後機器順利地按照人的意誌轉動起來。工程樣機在地麵上繞飛,滿足探測靈敏度要求,截獲穩定,跟蹤平穩。緊接其後的一係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研究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在一片讚譽聲中,該型號導彈的研製被納入國家高新計劃。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首次空中發射失利!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型號線上的每一個人,梁曉庚和他的搭檔們通宵達旦地一遍遍地分析數據、查找資料、反複驗算、討論和試驗。最後他們的結論是:新型製導導彈的總體方案是正確的,試驗失利表明了設計還存在著某些不足。在討論新型製導導彈的後期試驗要不要繼續下去的專家會上,梁曉庚平心靜氣地回答了專家們的種種質詢,誠懇地陳述試驗進行下去的必要性和取得試驗成功的各種有利條件。經過幾個小時的“舌戰群雄”,專家們被說服,同意恢複後期的試驗工作。
梁曉庚對這個失而複得的機會十分珍惜,經過精心組織,空中靶試終於取得成功。
整整5年的風雨兼程,經過全體參試人員的合力攻關,從工控機到台式計算機到嵌入式芯片計算機最終裝入彈體,從“諧振”被忽略到動態修正體係的調試成功,從試驗彈和實彈應用軟件的各自獨立到完全兼容,每一個問題的出現所伴隨的都是繁重的計算和測試,梁曉庚總能敏銳地預見到問題出現的症結所在,並和大家一起用最短的時間修正錯誤。
參加工作近30年來,梁曉庚一直就是在吸收、消化、運用國際先進技術中忙碌著。他一直戰鬥在關鍵崗位上,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業績。他首次創造性地提出與武器控製係統相適應的多模製導規律,為新型武器製導控製係統的研製探索了一條可能的途徑。他研製的仿真係統總控製台的電控部分,為武器的研製提供了必要的試驗手段。到目前為止該設備已經完成多種武器的仿真任務。在三通道脈衝調寬控製係統建模與仿真研究工作中,他負責控製係統六自由度數學模型的建模和部分仿真研製工作。在工程配套專用測試設備研製工作中,負責試驗台的調試、試驗交付,縮短了研製周期並為國家節約研製經費數十萬美元。他主持了國產支線客機“運7-200A”襟翼分擋控製裝置的方案設計,成功地解決了相關的適航問題。他還主持了數項國家預研、行業預研項目的研究。
梁曉庚一直活躍在我國導彈研究的最前沿,近年來共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50多篇。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榮立部級一、二、三等功各1次;獲國家專利3項。同時,他還是軍工係統最年輕的仿真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