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勇(1969.6—),四川儀隴人,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飛)部裝廠飛機鉚裝鉗工,高級技師,殲10飛機1號油箱段產品線負責人。1988年11月參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劉時勇愛崗敬業,勤奮好學,勤於琢磨,勇於創新,在殲10飛機和“梟龍”飛機的試製生產中,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關鍵,解決了一道道試製難題,1998年獲殲10飛機01架原型機首飛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個人三等功。2002年獲成都市青年崗位能手。2004年獲全國國防郵電工會崗位創新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8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參加了中航工業勞模考察團赴法國調研學習。
劉時勇1988年進入成飛公司部裝廠,先後參與了殲7係列飛機後機身結構裝配製造、幹擾彈箱改裝、“梟龍”飛機1號油箱段、中機身段、後機身段及殲10飛機1號油箱段結構裝配工作。
劉時勇愛崗敬業,勤奮好學。隻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為了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他積極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職業技術培訓班學習。為了保證學習質量,他努力克服自己文化基礎差給工作和學習帶來的困難,堅持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很多時候都是加班到很晚了還堅持要消化當天上課所學習的內容。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劉時勇先後完成了職業技術初級、中級到高級專業班的培訓學習,取得了成飛技校的初、中級技術證書和高級技術證書。
劉時勇在工作中一絲不苟,勤於琢磨,勇於創新。他先後進行飛機裝配技術革新20多項,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價值近5萬元,特別是在殲10飛機1號油箱段的生產中,他以其豐富的操作經驗和職業意識,及時發現油箱炮梁工裝定位錯誤,並向有關技術部門彙報,僅此一項就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近萬元。殲10飛機研製過程中,後機身急需進行“瘦身手術”減重,整個過程需要對飛機某機加框進行整體拆換,並要求按原有技術狀態要求換裝一套試驗框。更換過程中,如何確保發動機吊掛梁交點孔與試驗框上協調孔保持同軸同心成了此次“瘦身手術”的關鍵工序。在發動機吊掛梁交點孔已經成為狀態固定的終孔的條件下,如果操作上稍有失誤便會產生錯孔質量問題,甚至影響到飛機“瘦身手術”的成敗。麵對困難,劉時勇開動腦筋,開始琢磨起試驗加工方案。一次一次改進加工方案,一次一次修正操作細節。最終,劉時勇協調工藝特製鑽孔工藝襯套壓入吊掛梁交點孔,采取一次鑽孔定位,再借助導向鑽套將新框協調孔一次性擴孔到位的加工方案,100%確保了製孔的質量。在殲10飛機鴨翼艙地板與鴨翼接頭協調製孔工序中,細心的劉時勇發現原有先安裝托板螺母後配鑽地板和鴨翼接頭的操作流程極易產生“8”字孔質量隱患,造成產品質量缺陷和返工。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他及時調整優化裝配流程,將地板與鴨翼接頭先行架內配鑽,分解拆卸再裝托板螺母。這一優化方案的實施不僅有效地穩定了此項工序產品質量,同時也使工序裝配周期縮減為原有周期的3/4,獲得了相關領導的好評。
劉時勇有極強的攻關精神,越是技術難度大的部位,他越是爭取去幹。在“梟龍”飛機後機身裝配鉚接過程中,由於飛機技術平台的提升,裝配鉚接麵臨三大技術難點:一是結構複雜;二是對合精度要求高;三是裝配公差範圍小。為了攻克技術難關,劉時勇連續幾天熬夜搞測試,取實樣,探索加工方法,並自行設計可拆卸鑽模板,有效地提高了後機身機加框的鑽孔精度,確保了產品的鉚接質量。他針對飛機某些部位操作空間狹小,施工難度巨大,常規操作無法實施等困難,他認真消化技術圖樣資料,反複推敲自製劃線定位器、定位樣板,自製多用途頂鐵20餘項,並將先進工作方法及工具推薦到其他工段,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裝配效率,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
劉時勇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堅守著“航空報國”信念,以陽光心態抒寫責任人生。幾年來,他完成工時一直是本工段人均完成工時的1.5倍以上,並從未出現過產品質量問題和安全事故,一次交檢合格率也年年名列專業廠前茅。在困難和壓力麵前,他始終堅守“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人生信條,不僅出色完成本職工作,而且利用各種媒介主動學習,領悟國內外先進的飛機鉚裝技術。在自身成才的同時,劉時勇主動承擔起“導師帶徒”的職責,帶動身邊的青年朝著高素質、高技能、高文化的方向發展。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青年骨幹快速成長起來,成為飛機裝配方麵的技能骨幹。2002年,他以名列榜首的優異成績被公司聘為飛機鉚裝鉗工高級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