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陶行知文章選讀(1)(2 / 2)

割草的也可以一變而成為種樹的老農,如果他肯迎接創造之神住在他的心裏。我承認就是東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創造作用——為泰山剃頭理發,隻是我們希望不要把它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著雪亮亮的鐮刀天天來,甚至常常來到幼苗的美夢裏。你不能放棄你的責任。隻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當你看見滿山的幼苗在你監護之下,得到我們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長成參天的大樹,你不高興嗎?創造之神!你回來呀!隻有你回來,才能保證參天大樹之長成。

羅丹說:“惡是枯幹。”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死人才無意於創造。隻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選自1943年11月25日《新華日報》)

第一流的教育家

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隻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隻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隻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第一種不必說了,第二第三種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來,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當中得了一種,方才可以算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我們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膽量太小,對於一切新理,小驚大怪。如同小孩子見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進去。究其結果,他的一舉一動,不是乞靈古人,就是仿效外國。也如同一個小孩子吃飯,穿衣,都要母親幫助,走幾步路,也要人扶著,真是可憐。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這種魄力的人,不愧受我們崇拜。

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從前的秀才以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門”就變做“不敢出門”了。我們現在的學子,還沒有解脫這種風氣。試將各學校的同學錄拿來一看,畢業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務,那在外省服務的,已經不可多得,邊疆更不必說了。一般有誌辦學的人,也專門在有學校的地方湊熱鬧,把那邊疆和內地的教育,都置在度外。推其原故,隻有一個病根,這病根就是怕。怕難,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沒了一生。我們還要進一步看,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誰的責任?我們要曉得國家有一塊未開化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於我們沒有盡到責任。責任明白了,就放大膽量,單身匹馬,大刀闊斧,做一個邊疆教育的先鋒,把那邊疆的門戶,一扇一扇的都給它打開。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這種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們崇拜。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豈宜隨便過去!但是這種人才,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出現?究竟要由什麼學校造就?究竟要用什麼方法養成?可算是我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5頁)

生活教育之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