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嶺大雙墳”何處尋(1 / 1)

清明將至,不由憶起位於廣州嶺南大學校園(今中山大學)內兩位文化名人之墳。

前者墳主是鍾榮光——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後者為梁發,是最早接受西方基督教洗禮的中國人(後任傳教士)。鍾榮光生前曾有遺願,要求死後葬於梁發墳墓之旁,與之結伴為鄰。“雙墳”當年位於嶺南大學懷士園內,解放初期,中山大學因全國高等院校調整而遷於嶺南大學原址擴建。由於可以理解的因素,“嶺大雙墳”後來下落不明,至今已不可複識。

先說梁發,廣東高明人,出身貧苦農家。15歲到廣州謀生,學習雕刻印刷工藝,後因雕刻《聖經》而結識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從此成為馬的學生,並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後任傳教士。他在廣州發展教徒多人,並撰有傳道書多種,以《勸世良言》為最著。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廣州街頭多次傳發該書,而恰逢洪秀全在廣州應試,在街頭得到一本《勸世良言》,洪初時不以為意。後來洪應試“名落孫山”,便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詳讀該書,大受“啟發”,於是創立“拜上帝會”吸收會眾,以天父、天兄為號召,起事反清(至於洪後來結識美國教士羅孝全,從之學道,乃是後話)。可以說,是梁發最先觸發了洪秀全“借上帝造反”的契機,否則,中國近代史和“洪楊起義”的曆史都會改寫。

再說鍾榮光。作為嶺南大學的首任校長,他的功業事跡,已有許多披露文章,茲不重述。僅為簡介鍾榮光避地香港逝世前後的一段生榮死哀往事。

自從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並占領香港後,鍾榮光陷於敵境,身心交瘁,留醫於養和醫院,延至1942年1月7日晨逝世,終年76歲,身後蕭條。其夫人鍾芬庭委托分校長陳汝銳及學生陳符祥兩人專責後事,一切從簡。當日下午舉行大殮,定次日出殯。當購買棺木時,店主告知沿途均有日軍多處站崗,如無“通行證”,棺木、遺體等均不準通行。大家彷徨無計。幸得相熟友人郭泉偕有日本軍官大石中佐專程前來醫院吊唁,遂由該軍官書就“便宜相成度”(日文)之證明書一紙,並加蓋私人小印章,始獲通行。沿途“送殯”者僅有三數人,中有忠仆八姐(鍾夫人另行乘醫院汽車先行)。經過花園道口時,日本憲兵查驗證明,“立正行禮”,複經多處日軍崗哨,始抵東華義莊暫作安厝。

1943年1月7日,桂林嶺南大學同學會發起鍾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會,並先期通知抗日大後方以及海外各地校友分會,同日舉行。桂林之追思大會於樂群社大禮堂舉行。挽聯滿室,鮮花盈壇,致祭者不絕於途,未盡生榮死哀於萬一。1947年1月7日,鍾的靈柩由香港專程迎返廣州,隆重安葬於嶺南大學懷士園內,遵其遺願,與梁發墳墓結伴為鄰。鍾榮光也是一位篤信耶穌的基督教徒。

這便是“嶺大雙墳”形成的一段前因後果。近年,全國各地編修新地方誌,高明市地方誌辦公室的有心人,從塵封的史籍中發現了“梁墳”的所在地,但後來下落如何則查詢不果,更未獲知“梁墳”之旁還有“鍾墳”。筆者從香港嶺南大學同學會印行的《鍾榮光傳》(作者楊華日)中,見到涉及“嶺大雙墳”始末之若幹文字,藉知來由。遺憾者,“鍾墳”今跡下落不明,遑論“梁墳”!扼腕之餘,爰作小文,聊誌對逝者之一縷哀思雲耳。(歐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