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即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亞曆山大率領精神飽滿、士氣高昂之軍進入戰場,並熟練地運用其機動靈活的“馬其頓方陣”,最終戰勝了強勁的對手。亞曆山大乘勝東進,占領了東方最大的城市、古代東方的文化中心巴比倫,並為自己加了一個稱號——“巴比倫及世界四方之王”。
此後,亞曆山大又率兵從巴比倫出發,勢如破竹地占領了波斯帝國的蘇薩、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等三城。亞曆山大在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宮,掠奪金銀珠寶達15萬塔蘭特。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其手下的一名總督殺死,棄屍於路旁。最終還是亞曆山大在追趕途中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將其送回波斯波利斯,葬於波斯皇陵。
前330年,亞曆山大徹底擊敗了大流士三世的繼承人,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
前327年,亞曆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穀建立了兩座亞曆山大城,並迅速占領了印度西北的廣大地區。他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髒地帶,向恒河流域進發。但此時亞曆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戰爭,再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他們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亞曆山大萬般無奈,於前325年將大部隊撤出印度。
前324年初,分兩路撤出的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曆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十年的遠征終於結束了,亞曆山大將巴比倫作為首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
亞曆山大在其征戰中,建立了20多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是亞曆山大追求權力的象征。一個城市就像一座紀念碑,記載著亞曆山大征戰的勝利,展示著其威嚴,以及創始者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亞曆山大市,它很快便成為當時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一個著名的學術和文化中心。
後來阿拉伯的史書上這樣描繪亞曆山大城:“白色大理石反射的月光令城市如此明亮,以至於裁縫不用借助燈光就能把線穿入針孔。進城時,士兵們遮住眼睛以防大理石反射的炫目光芒。這個城市有4 000個宮殿、4 000個浴室、400個劇院。”不可一世、攻城掠地無數的亞曆山大,折服於古埃及的文明,傾倒於自己所建的權力之城。他長期居住在埃及,有人說,直到去世他都沒有離開過這塊讓他沉醉的土地。
濃鬱的文化氛圍是亞曆山大城的一道風景。此城建立後不久,亞曆山大就建立了藏書50萬冊的圖書館,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可惜它在大約415年被大火吞噬了。後來,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在城中的最大港口處建立了亞曆山大燈塔,被評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如果他還活著
因為亞曆山大死時還很年輕,在戰爭中又保持不敗的紀錄,所以人們有許多猜測:假如他活著會發生什麼事?假如他揮軍入侵西地中海諸國,很可能獲得成功,那麼西歐的曆史就會迥然不同。這樣的猜測盡管有趣,但和評價亞曆山大的實際影響沒有多大關係。
前323年6月初,亞曆山大在巴比倫突然病倒,10天後就死去了,那時他還不滿33歲。人們對亞曆山大離奇死亡的原因至今還存在許多爭論。人們顯然對他念念不忘,推想他如果活著的話,是否會入侵阿拉伯,還有波斯帝國以北地區;他也許還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羅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區。
亞曆山大是曆史上最富有戲劇性命運的人物之一,他的經曆、個性、對王權的欲望、對戰爭的癡迷,一直都是他力量的源泉。也正是這一力量源泉驅使他不停地征伐,去開辟自己的疆域,實現自己的欲望。
地盤爭奪戰——英法百年的戰爭較量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爆發的戰爭,是世界上時間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1337年至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後來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進行反侵略戰爭,從而展開了長達百年的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這場戰爭分成了四個階段,持續了百年,戰爭時間之長讓人驚歎。
佛蘭德斯、基思爭奪戰
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國在法國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思的地位,奪回先前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一些其他地區。另外,英法兩國對佛蘭德斯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斯在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係(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斯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雇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