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的焦點是佛蘭德斯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製海權。接著又爆發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克勒西會戰。
1346年8月26日,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指揮的英軍和法國國王腓力六世指揮的法軍在克勒西(法國東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進行了一場大戰。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擊垮了法軍。
同法軍相比,英軍有更為完善的組織、隊形和裝備。各雇傭騎士隊的隊長直屬總司令——英國國王,英國步兵裝備有大弓,300步外能穿透騎士的胸甲。從自由農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他們在戰鬥隊形前麵行動,使靠密集之眾衝擊英國人的法國騎士遭受很大損失。緊接著英國雇傭騎士隊擊潰法軍。就這樣,英國人靠著武器裝備和戰術上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法軍約有1.5萬名戰士戰死,而英軍損失不大。克勒西之戰的勝利使英軍於1347年得以攻取加來要塞。在後來的200年間,該要塞一直是英軍在歐洲大陸上的主要基地。
此後,兩國休戰將近10年。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占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1356年的普瓦提埃戰役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和紮克雷起義。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了極為恥辱的和約,把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出師未捷身先死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年—1380年)法軍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被英國占領的地區。法國國王查理五世(1364年—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製。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
迪蓋克蘭這位有膽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經常指揮法軍靈活采用突襲和遊擊戰術,重創英軍。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製了西北沿海海域。到14世紀70年代末,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
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複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也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製,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協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英軍絕處逢生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年—1424年)的展開源於法國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了多次起義,法國政權遭到削弱,英國趁機重開戰端。
1415年10月25日,兩軍在阿金庫爾短兵相接,英軍弓箭手在一個關隘地段奮力射殺法國騎兵。此役中,法軍死傷八千餘人,被俘兩千多人,而英軍隻傷亡四百多人,阿金庫爾一戰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一比三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
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一個月前經過了哈福婁圍攻戰,傷亡達四千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五千長弓手和九百騎兵撤退。當英軍吃光了隨軍帶的一星期的幹糧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來充饑時,法國人大概認為時機已到,大大小小的法國貴族都帶著一支隊伍加入法軍,想撿個便宜。這使法軍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弊端是這支龐大的軍隊缺乏有效的指揮。
法軍在阿金庫爾堵住了英軍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絕,隻有靠一戰來衝出一條路了。地形是一條向北的通路穿過兩側的樹林,英軍麵向北一字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分為前、中、後三層,每層四排。戰前亨利命令每個長弓手都準備一段兩頭削尖的木樁。
法軍麵向南分為三線。第一線兩翼各有約一千一百名重裝騎兵,中間是四千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仍是重裝步兵,約三千人至五千人。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五千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為了搶功,許多法國貴族都擠到了第一線,實際上卻打亂了隊形,使第一線異常混亂,原本應配合進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被擠到兩邊和後麵,反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和射擊角度。第三線是近萬名騎兵,但是因為爵爺們都擠到前麵去了,第三線基本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