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朝鮮 第六百二十九節 胥民 金縣門口(2 / 3)

更何況,韜光養晦,說的輕鬆,你以為朝廷設立遼東鎮守使是為了什麼?講鄭國泰弄到遼東來又是為了什麼?曾山為何到遼東來就要將巡撫衙門移動到遼陽來?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現階段皇帝陛下需要我任事,需要我替他打下基礎,但是等到穩定了之後,兔死狗烹的下場,必然複製在我的身上;

你們李家反正可以做皇帝的一條狗,我呢?要是關外青年城的基業露出來,入了皇家的眼睛,到了那個時候,嘿嘿,恐怕你就是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所以說屁股不同,腦袋也自然不同,李家的階級成分和自己完全不同,最終會走向何方,還看利益的歸屬點在那裏。

次日清晨,龍致遠從遼東總兵府出來,告辭了李如楨,帶著一幹從人,直接前往金縣,他要去那裏看看船廠,以及駱博軒的移民政策做的如何了,第一批的南海胥民已經到位,就等著分田分地,分房子呢。

說到南海胥民的事情,這件事情早在去年,剛剛回到遼東之後,龍致遠就派了相應之人去南海接洽這些日夜飄零在海上,就連死了都隻能水葬的可憐人。南海胥民分為四大姓陳、劉、侯、單,由於大家都是共同的命運,四支姓氏之間從來是同聲同氣,互相支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被整個時代,被大明,被整個世俗傳統所拋棄,如果大家自己再不能對自己人團結,那麼胥人的未來將更看不到光明,必然陷入到極度黑暗之中,可就是如此,在去不去遼東的事情上,一眾人等之間還是發生了相當大的分歧。

反對者的意見無非有兩條,其一漂洋過海,離鄉背土,去萬裏之遙的疆域討生活,哪裏雖然給土地,給政策,願意讓胥民去賤為良,可是誰知道大家活兒能不能適應,水土不服,離鄉別井,最後能不能生存下來呢?

其二則是官府能相信,母豬都能上樹。胥民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被官府欺淩蒙騙,玩弄了無數次,說到底,官府的誠信度早就已經喪失,沒有了任何威信,所以,當有人去賤為良的政策是得到了遼東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的,為得就是開展海貿,很多人都不相信。

不過雖然半信半疑,但是支持的聲音也有不少,先不說去了遼東一人十兩的安家錢,雖然這錢不是直接拿到手上,轉變成種子、牛羊、田地、房產中的一部分,但那就份土地的承諾讓人動心,胥人做夢都想能夠在大陸之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能夠死後埋進泥土之中與大地同朽,更是做夢能夠自由自在的走在大明的任何一個地方,去看看雄偉的京師,去望望繁花似錦的蘇楊勝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對於尊嚴、自由、以及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懷疑、否定、不認同的保守相碰撞,讓四姓所開的聯席會議成了一鍋粥,第一次在未來道路麵前,原本同氣連枝的四姓人家出現了分歧。最後,做出了決定,既然有人能提出如此優厚的好處,為什麼不去看看呢?如果不好,再回來就是了,看都不看,那麼不是連希望都放棄了麼,難道胥人永遠都生活在目前這種悲慘的狀況下?於是,第一批自願報名要來遼東闖蕩的移民,多是青壯,人數也不多,隻有兩百餘人,至於後續還有沒有人來,就要看看第一批人混成什麼摸樣了。

這一龍致遠早就已經料到,不過他並不失望,反而覺得如此很不錯。為什麼?胥人長期在外不服王化,欠缺管教,畏威而不畏德,你就算是給了他大量的好處,但是想要如驅指臂,恐怕非一日之功,必然要有個長期的過程。

更何況,胥人一向自治自理,如此就形成了一種非常慣性的管理習慣,宗族勢力的影響非常大,要想將這些人變為青年城所有的力量,就必須去除這些宗族勢力的陰影,要不然,你灌輸紀律、榮耀、青年城的利益必然同這些宗族勢力相衝突,正是如此,他才對去南海招募胥人的使者強調,來遼東第一條就是要自願,絕對不能強求。

在龍致遠看來,第一批來的胥人子弟,既然自願,想來都是心思活絡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年輕人,這些人膽子大,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反抗束縛和舊時代規矩的特征,所以他們在青年城的宣傳感召之下,很容易就能轉變思想,融入到新的集體中來,如此循序漸進,通過傳幫帶,一批批的將胥人轉化成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所用。

而不是突然來一大批,教化,管理,都非常成問題。沒看到前麵十萬人的大移民,先不說路上死了多少,就說這些人到了青年城之後,不管是管理、還是教育方麵都非常的難辦,光是為了達到令行禁止,最少就殺了一千個人頭,才讓民眾服帖下來,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龍致遠斷然是不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