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經濟規律以各種形式在暗中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和商務活動。了解、掌握經濟學的遊戲規則,並且將這些博弈規則自覺地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商務實踐中去,將能很好地調整我們的行動和策略,掌握經濟先機,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激發員工的潛能

一位叫泰勒的牧師在給孩子們講完故事後。向他們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孩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淺嚐輒止,放棄努力。幾天後,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師的麵前,從頭到尾按要求背了下來,竟然一字不落,沒出一點差錯,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泰勒牧師在讚歎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呢。”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6年後,那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爾。蓋茨。牧師成功地激發了一個孩子的潛能,這個孩子擁有過人的記憶力,他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沒有人加以指引,他可能就做無用的事情去了。所以,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像那個牧師一樣,為下屬描繪一個願景,涉及一個目標,激發他的潛能。讓他自發地做出選擇並為之不懈努力。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目標激勵的作用。

在目標激勵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大目標與小目標,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群眾目標,理想與現實,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係。在目標考核和評價上,要按照德、能、勤、績標準對人才進行全麵綜合考察,定性、定量、定級,做到“剛性”規範,獎罰分明。如果目標太高,大多數員工都認為無法完成,畫餅充饑,他們就會望而卻步,因而失去“胡蘿卜”的吸引力;目標太低,無需太多努力就能輕易實現,沒有挑戰性,也失去了激勵的意義。這兩種結果都不好。目標管理的目的在於最充分地激勵員工和讓員工最充分地發揮才能,把握好這個“度”是成功的基礎。

有了長遠的目標,就是讓員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實現什麼,至於做什麼、怎麼做,則是他自己選擇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出決定,這就是很好的工作狀態。好的管理者懂得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員工自我選擇,自我激勵,這樣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企業付出;同時要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指點,指出一個大概的努力方向,誘導員工為之努力,這就是激勵的作用。善於激勵,提供選擇,才能創造充滿激情的團隊。

經濟學說到底是研究選擇的學問,消費者怎麼選擇。生產者怎麼選擇。政府怎麼選擇。所以學會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個員工也都會選擇:這個企業的發展前景怎麼樣。給這個老板做事情好不好。這個公司的薪水高不高。等等。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就要明白員工的這種選擇心理,給他們充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快快樂樂地選擇並工作。

我們常看到一種領導,他們常常說“你願意幹也得幹,不願意幹也得幹,因為我是你的領導,我命令你如此”,或者“你在這領工資就給我好好幹活,不然就收拾鋪蓋走人”。這樣的領導犯了一個大忌,那就是沒有給員工充分的選擇空間,這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霍布森選擇”。

霍布森是英國劍橋的一個做馬匹生意的商人。他一度擁有著很“慷慨”的名聲,因為他對顧客們說,我會以最便宜的價格做生意,你們想買、想租都隨便,條件隻有一個,那就是隻能選擇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

他的馬匹很好也很多,可是每個馬圈都隻有一個小門,那些高頭大馬都出不去,自然也不會站到門邊來。能出來的都是瘦馬和小馬,自然不會讓買者中意。他的生意也就日漸冷淡了。

後來,管理學家們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代表著小選擇和假選擇。優與劣、好與壞。都是在比較中產生的,隻有選擇餘地大,才能作出充分的比較,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如果一種判斷隻需要說“是”或“非”,那就不能成其為判斷。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

管理過程中沒有餘地的選擇比比皆是。有些人口頭上說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可是當人家真的提出建議時,他就不理不問,甚至絲毫沒有改正之心了:有的管理者明明給下屬分配了任務,可是還要橫加幹涉,處處指點,導致屬下在工作中絲毫沒有自由決定的權利。感覺十分不舒服;有的領導者根本不管下屬的處境如何,不分青紅皂白的要求下屬加班、趕材料,如果正值下屬生病或者有急事。即使是趕出來了,也是極不情願的。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還叫什麼選擇呢。這些人都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因此導致身邊的人無法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扼殺了思想的靈光。在這樣的管理者手下工作,無疑發揮不了自己的特長,久而久之,隻會陷入失敗的怪圈。

聰明的管理者善於給員工提供選擇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沒有限製,或者限製很少的工作氛圍,有利於員工發揮創造性。反過來,這種空間也有利於管理者考核員工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看看什麼樣的人值得用。

1997年,年輕人毛永剛進入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時負責開發Word,當時他隻有一個大概的資料,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做,該用什麼工具。他試著與美國總部交流溝通,可是得到的答複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做。

一起進來的同事們看見公司這麼鬆弛,正好樂得偷閑做點自己的事情,反正領導們也不會管嗎,做個自由人多快樂!可是毛永剛不是如此。他深知在學校有老師管著你,有功課管著你,可是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就隻能自己管理自己!領導不會時時刻刻盯著你,督促你做這做那,他隻會分配任務,並隻需要結果。至於過程怎麼努力,那是自己的事情了。你可以選擇懶惰,反正沒人理、沒人管,那就放任自流嗎。結果不言自明,業務不出色,領導遲早會讓你走人,讓你真正成為“自由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毛永剛自己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成功開發了一係列產品。如今他已經是微軟中國研發中心部門經理,回憶進入微軟的那段日子,他特別感謝那段“沒人管”的經曆,因為這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自己有很強的責任感。

微軟這種輕鬆的文化,使得員工擁有了充分的選擇權,比起嚴格約束的企業氛圍,更有利於員工發揮創造性。沒有選擇就等於扼殺前途。隻有給人們以充分選擇的環境,才能讓他們充分實現心中所想所願,做出最合心意的判斷。選擇權,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權利。隻有明確地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的人才會懂得選擇,隻有懂得量力而行的人才會做出選擇,而隻有做出了正確選擇的人才會擁有更加輝煌的人生。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要懂得給員工營造選擇空間,讓員工自動自發的為企業創造價值。

有時候,員工並不清楚自己能夠選擇什麼。比如上個例子中與毛永剛一起進入公司的新員工。他們在麵臨同樣的選擇範圍的時候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選擇,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選擇。這時。作為領導者就要適當的指點,為員工描繪一下企業未來的願景,讓員工有一個大致的努力方向,這樣才不會白白浪費了選擇的機會。

創造高效率的公司環境

在世界汽車製造業中,論產量而言,當數通用和福特公司最多。論自動化程度而言,要數德國奔馳公司最高,他們生產的小汽車90%以上的點焊都是自動化的。但是要論勞動生產率而言,卻是日本的豐田公司第一。日本豐田公司平均每個員工的年產汽車量在60輛以上。而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在歐洲新設的工廠,每個員工的年產量僅在11輛左右。即使是以勞動生產率高自稱的三菱汽車公司,每個員工年產量也不過隻有33輛。

按生產額計算,豐田公司的員工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做30多萬美元的生意,而福特公司平均每人每年隻有10萬美元,通用汽車每人則不足8萬美元。相比之下,美國人的生產力隻是豐田的四分之一而已。

豐田公司之所以能夠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因為它注重不斷變更常規的工作形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自行設計了一種自動化的生產線,以追求更大的生產效果。這種生產線不同於傳統的直線式輸送,它穿梭往來於零星分布的操作人員之間。在整個車間裏到處都是微型自動開關,它能隨時發現生產線上出現的毛病,成為自動化生產的得力工具。

比如,在曲軌生產線上,模胎的位置隻要稍微有些偏差,該生產線就會自動停車,信號燈立刻能指示出在幾十部機器中究竟是哪一部出了故障。如果故障出在不太重要的地方,信號燈就會指示可以在不停車的情況下進行檢修。如果信號燈持續地閃爍了一分鍾左右,說明有的地方出現較嚴重故障,這時必須停車修理了。

同時豐田公司的管理層製定了一套卡班製度,就是專門配合這套自動化生產線的。

過去,各個工序的生產很不協調,員工們都想多加工一些零件,而一旦下一道工序跟不上,隻好把堆積如山的零件送到倉庫裏存放起來。這樣必然增加了輸送倉庫的運輸工作和倉儲費用,再加上破損,至少造成25%的浪費,這種浪費降低了經濟效益。從表麵上看,個別工序是超額完成了工作,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造成整個工序的生產率下降。相反,如果前一個工序生產減慢,也會使下一道工序停工待料,同樣也影響了勞動生產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豐田公司建立了卡班製度,目的是克服各個工序隻顧自己的現象,做到統籌安排,靈活調度,使各個工序的生產都能夠恰如其時地完成,從而盡可能地減少資源的浪費。

豐田公司把浪費看成是自身最大的禍患,他們將浪費的種類細分為加工的浪費、等待造成時間的浪費、庫存積壓的浪費,等等。浪費之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製造過多過濫的浪費,而卡班製度取消了中間產品運往倉庫這一不必要的過程,這種方法也稱為零庫存,即把整個生產線當成一個類似的超級市場,各個工序的生產小組自行向上一工序的小組取貨,而每一工序生產小組的存貨都以2天為限。如果某一小組的存貨超過了規定的限額,就把人員抽出來做別的工作。這樣既保證了生產線上各個工序的元件得到充分供應,也避免了中間產品的積壓。最終避免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豐田的許多措施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們善於從小處人手,改變工作方式,取得了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經濟效益的顯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