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幼豬的營養需要和飼料配製(1 / 3)

第一節幼豬的營養需要

幼豬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生理機能還不完善,其健康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導致患病,甚至是死亡。而幼豬飼養是養豬生產的關鍵,所以幼豬的營養需要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研究內容。幼豬的營養需要主要隨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生長水平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一、能量

幼豬在哺乳期或斷奶以後,通常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飼養,不過考慮到幼豬的消化能力較弱,采用自由采食的飼養方式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所以一般采用限製飼養。在自由采食的情況下,能量需要量一般以每千克飼料能量含量,即能量濃度表示,而在限製飼養時,則用每天能量需要量表示。

NRC(1998)規定幼豬能量濃度為14.2兆焦/千克,我國規定為13.85~16.74兆焦/千克。

NRC(1998)指出體重在20千克以下的幼豬消化能攝入量估算公式為:

DE攝入量(千焦/天)=556+(1050×W)-(4.14×W2)式中:W為體重。

處於哺乳期的幼豬,其能量需要主要從母乳和補料中獲得,母乳及補料提供的能量比例。隨著幼豬日齡和體重的不斷增加,母乳就漸漸無法滿足幼豬的能量需要了,這時候幼豬就需要從補料中獲得差額部分的能量。研究顯示,3~8周齡的哺乳幼豬平均每天需采食補料0.253千克,為滿足幼豬的能量需求,補料中的能量濃度應在14.64兆焦/千克。綜合多方麵的研究資料和喂養實踐,哺乳幼豬最適宜的能量濃度應為13.81~15.06兆焦/千克。在這種能量濃度下,幼豬一般都可獲得最佳的增重和正常的消化道發育。

表3-1哺乳幼豬的能量需要及母乳和補料的供應量幼豬斷奶後,尤其是早期斷奶後,通常采用自由采食的飼養方式,日糧能量濃度仍需要保持在13.81~15.06兆焦/千克。無論是尚處於哺乳期還是斷奶的幼豬,在限製飼養時,都可以根據日需要量來確定日飼糧供給量。

在外界因素中,環境溫度對幼豬的能量需要影響較大,當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寒冷產熱作用就會大大增加幼豬的能量需要量,即由於熱損失增加,用於生長部分就減少,維持正常生長就必須多供給能量,且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越遠,熱損失就越多,其增加的量下述公式來計算:H=(1.31W+95)×(Tc-T)/0.8在上述公式中:H代表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需額外增加的代謝能供應量(千焦/天);W代表幼豬的體重(千克);T代表環境溫度(℃);Tc代表臨界溫度(℃);ME的利用率為80%。

這個公式可以計算任何體重下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為維持正常生長所需額外提供的能量。在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對於體重為20千克的幼豬來說,如果環境溫度低於臨界溫度5℃,則每天熱損失增加量為:H'=(1.31×20+95)×5=606(千焦/天)每天需補給代謝能606÷0.8=757.5千焦。如果該幼豬飼料每千克含代謝能13兆焦,則每天需額外供給58克飼料。

當然,幼豬的臨界溫度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飼養水平、地板類型、季節、氣流,溫度等。通常情況下,幼豬都采用自由采食的飼養方式,這樣一來,能量濃度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二、蛋白質和氨基酸

一般隻有先掌握了幼豬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規律,才能確定適宜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

(一)幼豬粗蛋白質需要量的影響因素

1.基因型與性別不管是瘦肉型還是肉脂型豬,也不管是公、母豬還是閹豬,其幼豬階段的養分沉積規律基本一致,受遺傳品質的影響極小。所以,基因型與性別對幼豬蛋白質、氨基酸需要量影響甚微。

2.豬的年齡豬對蛋白質的利用率一般在51%以下。幼豬生長速度快,蛋白質代謝強度大,體內沉積蛋白質也多,利用率較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速度逐漸減慢,蛋白質代謝強度也隨之減弱,利用率降低。

3.蛋白質的品質初生幼豬消化係統尚未完善,因此,需要飼喂易消化、生物學價值高的蛋白質飼料。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是影響蛋白質利用率的重要因素。豬在體內合成蛋白質時,對日糧中各種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之間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配製日糧時,應按豬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合理搭配日糧,並補充必要的人工合成氨基酸,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以賴氨酸為100的情況下,幼豬的最佳氨基酸比例為:賴氨酸100、色氨酸15、組氨酸33、蛋氨酸+胱氨酸50、異亮氨酸55、蘇氨酸60、纈氨酸70、苯丙氨酸+酪氨酸96、亮氨酸100。這種氨基酸平衡比例的蛋白質稱為理想蛋白質。因為理想蛋白質的利用率高,所以幼豬對其需要量比較低,按飼料百分比計算,幼豬對理想蛋白質的需要量一般要比粗蛋白質低2個百分點左右。

4.蛋白質水平與幼豬腹瀉蛋白質水平也是影響蛋白質利用率的重要因素,蛋白質水平適宜則利用率高,如果喂量過多,蛋白質的利用率就會隨過多的程度提高而有所下降。這是因為豬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具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該限度,多⑧的蛋白質就會以能源的形式被豬利用,從而造成蛋白質的浪費。可以根據豬的瘦肉率、年齡、生理以及生長速度等來確定適宜的蛋白質水平。

幼豬的腹瀉與日糧高蛋白質水平有著一定的關係。當蛋白質水平達23%時,腹瀉加劇,生長速度變慢。原因在於蛋白質是一種活性很強的抗原物質,進入幼豬消化道後,局部會出現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消化道損傷。一般日糧中蛋白質水平為18%~20%,可消化粗蛋白質為15%~16%,可有效降低幼豬腹瀉的程度。

5.蛋白質的可消化性飼料的種類不同,其中所含蛋白質的消化率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比如動物性飼料中的羽毛粉和結締組織,其中胱氨酸和二硫鍵的含量較高,結構穩定,很難被消化酶消化,導致消化率降低;再比如高粱中的單寧和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也都能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因此,在生產上要注意原料的特性並采取適宜的加工調製方法。

6.飼料類型20%粗蛋白質水平的高粱-大豆餅飼料與同蛋白質水平的高粱-花生餅飼料相比較,前者可使9千克體重的幼豬日增重531克,每千克日增重耗料為2千克,而後者日增重隻有171克,每千克日增重卻耗料2.78千克。這主要是由於蛋白質質量。前者含賴氨酸0.97%,後者含0.58%。所以,為了精確地滿足幼豬對各種氨基酸的需要,盡量不按照粗蛋白質水平來配合日糧。

7.飼養水平與能量濃度飼養標準中幼豬蛋白質的需要量,是指在自由采食條件下的飼料中的含量。其實,保證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遠沒有保證幼豬每天實際攝入的蛋白質量更為重要。因為幼豬的采食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采取限製飼養或幼豬采食量降低時,飼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應相應提高。

幼豬對於能量濃度的需要基本不變,因此,蛋白質需要可與能量掛鉤,按兆焦消化能需要量表示。0~3周齡幼豬的推薦量每兆焦消化能為16克粗蛋白質,3~8周齡幼豬的推薦量每兆焦消化能為14克粗蛋白質。

8.飼料能量水平當飼料能量水平能夠滿足幼豬需要時,蛋白質才能主要用於體蛋白的沉積。如果飼料能量水平不足,則蛋白質就會首先被豬用作能源消耗掉,從而導致蛋白質的利用率降低,蛋白質用作能源的量可根據能量水平不足的程度而定。高能量水平不僅可以增加日增重和脂肪沉積,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蛋白質的沉積。因此,在生產上要注意保證足夠的能量供應,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9.飼料粗纖維水平飼料粗纖維的含量與性質對蛋白質的消化率影響較大,粗纖維含量過高,可大大降低本身及其他營養物質的消化率。為了促進幼豬消化道的發育,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以5%為宜,這一水平已明顯高於一些飼養標準中的限額。粗纖維含量的提高定會降低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據測定,粗纖維含量每增加1%,蛋白質的利用率就會降低1%~1.5%。因此,在配製日糧時,應注意控製粗纖維的含量,不能過高,生長豬一般在4%~8%,秕殼、稿稈等含木質素較多的原料不適合采用。

10.礦物質與維生素水平飼料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是保證蛋白質沉積的必要條件,供應充分可使蛋白質沉積達到最大限度。因此,配製日糧時,要注意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合理補充,以保證日糧的全價營養,這樣可有效提高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的利用率。

11.加工調製為了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對於不同特性的蛋白質原料,要采用不同的加工調製方法。比如豬對羽毛粉、皮革粉等消化力極差,必須經水解加工後才能用作豬飼料;再比如豆類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等,必須經過適當加熱處理才可用作豬飼料。大豆粕經過適當加熱後,蛋白質相對效率可提高到100%,如果加熱過度,才可達91%,加熱不足的為78%,未加熱的隻有40%,生大豆為33%。

考慮以上諸多因素,可使粗蛋白質的供給更為準確。但是無論粗蛋白質的供應量如何準確,也無法代表幼豬氮元素營養需要的全部。實際上,幼豬除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外,並不需要其他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進入幼豬消化道後最終都會分解成氨基酸。所以,滿足幼豬氨基酸的需要才是更重要的。

(二)幼豬氨基酸需要特點

1.需要量大研究表明,除了10種必需氨基酸外,1~5千克的幼豬還需要脯氨酸,因為該階段幼豬合成的脯氨酸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需要。美國NRC飼養標準近10年來有關豬的氨基酸需要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賴氨酸,其次是含硫氨基酸和色氨酸,再次是異亮氨酸。以賴氨酸為例,研究結果與推薦量有很大的差異,大多數都比推薦值要高,NRC的這種規定量是為了使賴氨酸與其他氨基酸的比例符合理想蛋白質的要求。按照NRC的規定,可將幼豬劃分為1~5千克,5~10千克、10~20千克3個階段。但專家根據我國國情,將幼豬劃分為出生至8千克、8~20千克2個階段,更符合實際生產。8~19千克的斷奶幼豬賴氨酸的需求參數為1.032%和0.967%。所以,在知道幼豬各階段賴氨酸的需要後,根據氨基酸平衡比例可推算出其他氨基酸的需要量。

仔豬體重(千克)1~55~1010~20

研究結果範圍(%)1.200.95~1.440.69~1.18平均值(%)1.201.171.02NRc(1998)推薦值(%)1.401.150.95

推薦值占粗蛋白值(%)5.835.755.28

2.強調限製性氨基酸的需要與雞和大鼠等其他動物相比,幼豬可耐受一定水平的過量氨基酸而不影響生產性能。隻有當氨基酸失衡嚴重時,才會對幼豬采食量和生長速度造成影響。在實用日糧中,氨基酸的拮抗作用很難發生。所以,實用日糧隻需考慮限製性氨基酸的滿足即可,其他氨基酸的微過量可以不用考慮。

3.用平衡氨基酸模式配製日糧蛋白質營養實際上就是氨基酸的營養,在飼糧氨基酸平衡的條件下,可適當降低蛋白質水平。

研究表明,飼糧賴氨酸含量在一定範圍內與幼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成正比,斷奶幼豬飼糧總賴氨酸需要量為1.65%~1.8%。賴氨酸與其他氨基酸保持適當的比例,可以獲得最佳生產性能和飼料利用率。

在飼糧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低蛋白飼糧不僅可以降低飼料成本,而且不會對幼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幼豬飼料中,目前以賴氨酸和蛋氨酸的添加最為普遍,而蘇氨酸和色氨酸的添加相對較少。實質上,以玉米—豆粕為主的穀物型豬日糧中添加賴氨酸和蛋氨酸後,蘇氨酸就會成為第一限製性氨基酸。通過添加上述四種氨基酸,可使幼豬日糧氨基酸達到平衡,使日糧蛋白質水平比現在生產中通用的降低2%~4%,從而提高幼豬的生產性能和飼料中氮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幼豬腹瀉率。因此,可采用“平衡氨基酸”模式配製幼豬飼糧。

三、礦物質

(一)常量元素

1.鈣、磷鈣、磷占豬體總灰分的70%以上,體內99%以上的鈣和80%~85%的磷都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其⑧部分主要存在於血液、淋巴、消化液及其他組織中。鈣可起到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機能和細胞滲透性的重要作用,與凝血有一定關係,也是乳汁的重要組成成分;磷對脂類代謝和細胞膜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蛋白質及一些酶合成的必需成分。另外,能量代謝中也有磷的參與。

美國NRC(1998)提出了3~120千克體重豬對礦物質需要量的通用模型:R=e[a+b(InBW)+c(InBW)]

式中:R代表某種礦物質的需要量(%);BW代表體重(3~120千克);a、b、c代表估計參數,a、b、c的估計值會隨營養素的變化而變化。3~120千克體重豬鈣、磷需要量(%)數學模型估計參數NRC(1998)推薦妊娠和哺乳母豬鈣和磷的需要量分別為0.75%和0.6%。

為了滿足豬對鈣、磷的需要,應首先注意鈣磷的供應量,其次要注意鈣磷比例。幼豬需要的鈣、磷最佳比例:在7.8~20千克階段為1.3頤1;育肥豬為2頤1。另外,還要有足夠的維生素D。

當豬體內鈣缺乏時,表現為食欲缺乏、生長緩慢、跛行、肌肉強直、骨質鬆脆、繁殖困難。病情嚴重時,幼豬可患佝僂病,表現為骨質軟化、管骨彎曲、骨端粗、四肢關節腫大和弓背等;成年豬可患骨軟化症或骨質疏鬆症,特別是在妊娠後期、產後和斷奶時更易發生,常導致癱瘓。

當豬體內磷缺乏時,常發生異食癖,表現為食欲下降、生長不良、跛行、繁殖異常等。病情嚴重時,幼豬可患佝僂病,成年豬可患骨軟症。

但要注意的是鈣、磷的供應量應該適宜,如果供給過多,會使脂肪的消化率下降,對豬造成一些不良影響。鈣過多會影響磷的吸收,同樣,磷過多也會影響鈣的吸收。鈣過量還會導致磷、鐵、錳、鎂、碘等元素代謝紊亂,一般超量50%即可引起不良後果。

鈣的生物學利用率,實際意義不大。這是因為植物性飼料中除了豆科之外,其⑧的一般含鈣都很少,特別是含鎂量較高的酸性土壤、高燥鹽堿以及高溫多雨地區生長的飼料中含鈣量更低,所以對日糧的含鈣量影響非常小。在籽實及其副產品中含有豐富的磷,幹旱年份或缺磷土壤生長的飼料含磷量較少。飼料中的鈣和無機磷很容易被豬吸收,而飼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豬對植酸磷的利用能力很差,尤其是幼豬。因此,在配合飼料時,應注意補加骨粉、石粉等無機鈣和磷,以滿足豬對鈣、磷的需要。

2.鈉、鉀和氯鈉、鉀和氯主要存在於體液和軟組織中,是其重要的成分。鈉是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鉀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陽離子,氯是體液中的主要陰離子。這三個元素具有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和滲透壓,增加食欲,促進生長,形成胃內鹽酸的作用。鈉和鉀在維持神經肌肉興奮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日糧中礦物質電解質平衡常以Na+、K+、C1-的量(毫摩爾)來表示。研究證明,豬日糧最佳電解質平衡值為每千克日糧提供250毫摩爾過量陽離子(Na+、K+、C1-)。日糧電解質平衡值在0~600毫摩爾範圍內,均可表現最佳生長。

豬體內貯存鈉的能力很差,需要經常供給。生長豬體內鈉、氯缺乏時,表現為食欲缺乏、消化機能減退、能量和蛋白質利用效率降低,影響豬的生長和繁殖。成年豬體內鈉缺乏時,表現為食欲缺乏、精神委靡、消瘦、被毛粗亂。食鹽不足,容易導致現異食癖的發生,嚴重時可出現肌肉顫抖、四肢運動失調、心律不齊等症狀。

氯供應不足時,皮膚、肌肉和內髒中的氯含量降低,泌乳母豬泌乳量下降。鉀供應不足時,表現為食欲減退、被毛粗糙、消瘦、運動失調、心率降低等。

一般植物性飼料中,鈉與氯的含量均很少,因此對豬應經常補喂食鹽。食鹽既是營養品,又是調味品,在豬飼料內,食鹽含量一般以0.05%~0.5%最為適宜。

(二)微量元素

豬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雖然很少,但微量元素對豬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忽視的。缺乏或過量,較輕者生長性能降低,嚴重者則會引起缺乏症或中毒。下麵就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的功能以及缺乏症。

1.鐵鐵是血紅蛋白及多種酶的重要成分,參與體內的營養代謝以及氧的運輸。初生幼豬鐵貯量為53毫克左右,每天可從母乳中獲得1毫克,每天需要量為7~16毫克。所以,幼豬的鐵貯量隻能維持3~7天。當鐵供應不足時,幼豬會出現貧血,表現為皮膚和可視黏膜蒼白、被毛粗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或停滯、呼吸困難。

一般在幼豬生後3天注射100~200毫克鐵,可有效防止貧血的發生。斷奶後鐵推薦量一般取決於反應指標,40毫克/千克可維持幼豬正常的生長速度,而要維持血液最適血紅蛋白濃度則需要60毫克/千克。為了保證血液中高濃度的血紅蛋白水平,體重在10千克以下的幼豬需要量為100毫克/千克,10~20千克的幼豬需要量為80毫克/千克。

2.銅銅可保證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維持血管和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還能維持豬的正常繁殖。另外,銅還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促進鐵的吸收。長期給幼豬飼喂低銅日糧,可產生缺銅性貧血或下痢,四肢軟弱彎曲,共濟失調,腦和脊髓損傷,生長速度減慢。

母乳中銅含量很低,極易導致哺乳幼豬出現貧血,因此給妊娠母豬喂高銅可提高初生幼豬肝中銅的含量。銅供應不足可導致鐵的利用率下降,紅細胞生成異常。日糧中含6毫克/千克銅,可保證幼豬的正常生長和紅細胞生成。對於9周齡幼豬,當日糧中含101毫克/千克鐵時,銅含量為7毫克/千克才能保證鐵的正常代謝。

125~250毫克/千克的高劑量銅,能夠促進幼豬生長發育,但同時,作為必需微量元素的鋅、鐵的劑量也必須要提高1倍,才可避免鋅、鐵缺乏症或銅中毒症的發生。當鋅、鐵按標準供應時,一般認為250毫克/千克的銅是臨界中毒劑量。

3.硒硒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促進維生素E的吸收,可協同維生素E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及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硒的營養狀況存在一定的地區性差異,我國普遍缺硒。當硒供應不足時,可使幼豬出現白肌病,食欲下降,生長速度減慢,產程延長,產弱胎,泌乳量下降。因此,可在飼料中加硒,幼豬日糧中無機硒添加量以0.3毫克/千克為宜。長期采食5~10毫克/千克的硒,可出現中毒症狀,所以應特別注意,尤其是富硒地區。飼料中添加砷,可有效緩解硒中毒。

影響硒需要的主要因素是維生素E,維生素E作為強氧化劑,可防止組織內過氧化物的形成。研究表明,超過需要量的高磷,不僅可以加速幼豬增重,節省飼料,還可降低硒的沉積率。

4.錳錳是多種酶的激活劑,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有關,是骨骼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成分。豬體內錳缺乏時,可導致骨骼脆弱,跗關節腫脹,跛行,發情異常或不發情,母豬易發生流產、產弱胎,泌乳量降低等症狀。豬對錳的需要量很低,日糧中含0.577毫克/千克錳時,即可保證幼豬正常生長和飼料利用率。由於骨骼發育和有機物的正常代謝也離不開錳,因此幼豬飼糧中錳含量以4毫克/千克為宜。

5.碘碘是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可調節體內代謝過程,促進生長發育。當碘供應不足時,可出現食欲缺乏,生長緩慢,被毛粗亂,頸部水腫,繁殖障礙,產弱胎、死胎和無毛幼豬等症狀。研究表明,日糧中含0.14毫克/千克的碘,可有效防止生長豬甲狀腺腫大。目前,按飼料的0.2%喂含碘0.007%的碘化食鹽,可滿足幼豬的需要。油菜、花生、大豆、亞麻等植物的籽實中含有促甲狀腺素,飼喂時需要增加碘的含量。

6.鋅鋅是多種酶的重要成分,是蛋白質合成及正常代謝所必需的元素。豬體內缺乏鋅時,可導致皮膚發炎、不完全角化,食欲缺乏,生長速度減慢,睾丸發育不良,胚胎缺損,產程長,產仔少等症狀的發生。鋅的需要量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幹擾:

(1)鈣水平由於植酸鋅易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更難溶解的複合物,因此鈣過量會降低鋅的利用率,增加其需要量。飼料中鈣超過1%,鋅的需要量則會增加到70~100毫克/千克。

(2)植酸植物內含有的植酸和在消化道內與鋅結合的植酸鋅都不易溶解。如果用無植酸鋅的飼糧飼喂生長豬,則僅需鋅15毫克/千克,如果飼料中含有植酸,則鋅需要量為50毫克/千克。

(3)其他奶中蛋白有利於鋅的吸收,因此哺乳幼豬對鋅的利用率較高。日糧中維生素D超量,不利於鋅的吸收。生長豬生長速度快,蛋白質合成量多,對鋅的需要量較大,而閹豬相比之下,生長速度較慢,蛋白質合成量也較少,對鋅的需要量也就相對較少。

為了預防缺鋅和生產性能下降,幼豬日糧中鋅需要量以80~100毫克/千克最為適宜。

高鋅可緩解腹瀉,提高幼豬日增重,且未見毒性與不良反應。

營養豐富的乳清粉、噴霧幹燥血粉和進口魚粉中高鋅的使用效果比玉米-豆粕日糧的使用效果顯著。但高鋅應用僅限於幼豬斷奶前後,長期使用會產生不良效果。高鋅劑量以2500~3000毫克/千克為宜。

7.鉻鉻以各種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三價鉻以葡萄糖耐量因子或有機鉻的形式,協助胰島素發揮作用,影響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的代謝,還可提高瘦肉率和改善斷奶幼豬的生產性能,具有一定的抗熱應激性。四價鉻具有毒性,但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可被轉化為無毒的三價鉻。鉻供應不足時,可導致分娩率下降,產仔數減少,熱應激性明顯等症狀的發生。

金屬鉻元素,不能直接被動物吸收利用,無機鉻(如氯化鉻)吸收利用率隻有2%~3%,酵母鉻和吡啶羧酸鉻等有機鉻,吸收利用率為20%~30%。研究表明,200毫克/千克為最佳添加劑量。

8.砷砷是動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過量時,容易造成動物中毒。有機砷的毒性較低,一定用量可促進動物生長。幼豬日糧中添加一定量的有機砷,可使皮膚紅潤,毛色光亮,生長速度加快,飼料利用率提高。有機砷被豬吸收後,排泄速度非常快,大部分會在24~48小時內隨動物的糞尿排出體外,體組織中殘留量極少,即使是含砷量最高的肝髒,在停藥10天左右後,含砷量也會降到安全水平。所以,隻要適時停喂,有機砷的應用不會影響到人類健康。

四、維生素

維生素是一種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有機化合物,可將其理解為維持生命的要素。豬所需要的維生素主要分為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四種,可貯存在體內,貯存量受日糧供給情況的影響,不需要每日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泛酸、煙酸、葉酸、生物素等,多數不能貯存在體內,需要經常補充。

由於維生素本身的特性以及飼料中維生素的供給情況,使得合理滿足幼豬維生素的需要比其他養分要困難得多。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飼料類型、飼料營養水平、飼料加工工藝、貯存時間和條件、飼養方式、幼豬生長遺傳潛力、食欲和采食量、應激與疾病情況、藥物的使用、體內維生素儲備等。美國NRC和我國豬飼養標準都推薦了各類豬維生素的需要量,但飼養標準中的推薦量多是防止維生素臨床缺乏症的最低需要量。為了防止各種因素造成的維生素臨床或亞臨床缺乏以及滿足豬的最佳生產性能或抗病能力等,可以不考慮日糧中含量而在飼糧中添加超量維生素,以提供豬所需要的全部維生素,尤其是在封閉式集約化的飼養條件下。在我國大多數的情況下,幼豬都可以從飼料和環境中獲得部分或全部維生素需要,因此維生素的供給可以視具體情況而適當減少。

豬對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都很少,但維生素在豬體內發揮的作用卻極大。豬體內的一切新陳代謝都離不開各種酶,而許多維生素就是酶的重要組成成分,有的還可直接參與酶的活動。因此,當豬體內某種或某些維生素缺乏時,就會影響正常的新陳代謝,並出現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

常用的玉米-大豆粕日糧中最常缺乏或不足的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B12、泛酸和煙酸,維生素K和膽堿偶爾也會供應不足。所以,日糧中要注意添加這些維生素,有時也添加維生素B6和生物素作為預防措施。

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商品製劑價格低廉,可以不考慮日糧含量,根據具體情況按最低需要量的4~8倍添加商品製劑。

維生素E缺乏症是幼豬最易出現的症狀。幼豬日糧添加脂肪時,維生素E的需要量增加,如果日糧中脂肪質量比較差(如已腐敗等),維生素E的需要量可能會數倍增加。高維生素E(150~300毫克/千克)可提高幼豬免疫能力,增進健康。感染密螺旋體發生腹瀉的幼豬,每天補給20毫克維生素E和0.2毫克硒可以顯著降低臨床發病的幼豬數。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E的幼豬對注射鐵劑十分敏感,肌肉注射常規劑量的鐵劑,極易造成整窩幼豬死亡。因此,要特別注意防止幼豬缺乏維生素E。一般按最低需要量的2~5倍添加。

幼齡幼豬對維生素K的需要量很低,大齡幼豬可自身合成維生素K,如果使用抗生素,維生素K的需要量則會增加。在粗放飼養條件下,可以不考慮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K,但在其他條件下,還是需要適當添加一些的。

維生素B1和泛酸在以穀物或其副產品為主的日糧中含量豐富。

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B1和泛酸,可提高安全係數,預防不足。

隻在乳製品和動物性飼料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玉米和油餅飼料中應補充維生素B2,可按最低需要量的2倍添加。

以穀物為主的日糧中尼克酸(煙酸)利用率較低,因此必須補充尼克酸(煙酸)。日糧中的尼克酸(煙酸)總水平至少保證是最低需要量的1.5倍。

常用日糧中維生素B6的含量能夠滿足幼豬的需要,但維生素B6容易受熱、光和過氧化物等因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下應適當添加。

另外,為保證色氨酸代謝生成煙酸的正常進行,15~20千克體重的幼豬需要維生素B62.8毫克/千克。

隻有動物飼料中含有維生素B12,因此全植物性飼料中必須添加維生素B12。豬對維生素B12的需要量很低,15~20千克的幼豬需要量為15~20微克/千克,添加量不必高於需要量。

玉米-豆粕飼料能滿足幼豬生物素和膽堿的需要,可以不考慮添加。如果用小麥代替玉米,就很容易出現生物素供應不足,因此添加一定的生物素還是有必要的。

維生素C可在豬體內合成,一般不必在日糧中添加,但在應激狀況下,就需要補充維生素C來減輕應激的危害,補飼水平為36毫克/千克。絕大多數維生素是不能在豬體內合成的,隻有一部分可以,但也常常因為合成速度太慢或太少而不能滿足豬的需要。因此,必須在飼料中添加。

青綠飼料中含的維生素種類較多,如果保存、調製得當,合理搭配,在一般生產條件下,比較容易達到平衡。因此,用青綠飼料飼喂幼豬是補充維生素的重要途徑。在其他日糧中則必須另外添加人工合成的多種維生素添加劑。

五、水

一般來說,幼豬在出生1~2天後,就開始需要飲水。幼豬的需水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幼豬的體重、健康狀況、日糧組成、環境溫度等。但是對於幼豬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需水量,而是水的質量,因為隻要保證供給水或安裝自動飲水器讓幼豬自由飲用,即可滿足幼豬在各種條件下水的需要量,而水的質量卻很容易被忽視或難以控製。通常情況下,對早期斷奶的幼豬,應喂食含鹽量低的水,特別是硝酸鹽和硫酸鹽低的水。

第二節幼豬的常用飼料

幼豬的常用飼料主要包括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高水分飼料、青飼料、青貯飼料、粗飼料、礦物質飼料、飼料添加劑等。下麵我們就分別介紹一下各類飼料的營養特性和使用方法。

一、能量飼料

能量飼料,是指幹物質中粗纖維含量低於18%,粗蛋白質含量低於20%的飼料,其營養特性是易於消化的澱粉含量非常高,但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較低,是幼豬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

通常情況下,用於幼豬飼養的能量飼料主要包括植物性能量飼料和油脂類能量飼料兩種。

(一)植物性能量飼料

植物性能量飼料主要包括禾穀類籽實及其加工副產品,澱粉質的塊根、塊莖等。

1.禾穀類籽實禾穀類籽實指的是禾本科植物成熟的種子,主要包括玉米、高粱、大麥、小麥、燕麥、稻穀、小米等。這類飼料的特點是無氮浸出物含量豐富,占幹物質的70%~80%,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澱粉,占80%~90%。這類飼料消化率極高,是幼豬能量來源的主要提供者,占全價配合飼料和精料混合料的配比最高,消化能大都在13兆焦/千克以上。不過,這類飼料也存在以下一些營養缺陷:蛋白質含量較低,為8.5%~12%,單獨使用該類飼料無法滿足幼豬對蛋白質的需求;賴氨酸、蛋氨酸的含量較低;缺乏鈣、維生素A(除黃玉米外)和維生素D,鈣磷比例也不合適。

(1)玉米玉米不僅產量高,而且屬於高能飼料,適口性較好,對任何動物都無毒副作用,被人們譽為“飼料之王”。玉米含有一種幼豬生長必需的脂肪酸———亞油酸,幼豬如果缺乏這種脂肪酸,可導致生長發育不良、皮膚病變、繁殖能力下降等。一般來說,隻要配合飼料中玉米的含量達到50%以上,就可以滿足幼豬對亞油酸的需要。不過,玉米也存在一定的營養缺陷,比如:蛋白質含量較低,隻有8.5%左右;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較低;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不夠充足。但黃玉米的胡蘿卜素的含量較高,可在幼豬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此外,玉米的脂肪含量較多,一般在40%以上,並且其中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粉碎後容易酸敗變質、發苦,口味變差,不宜長期保存、儲藏,一般夏季粉碎後應在7~10天喂完。

另外還要注意,玉米籽實不易幹,容易發黴變質,尤其是含水量高的玉米更容易發黴,其中尤以黃曲黴菌和赤黴菌危害最大。相關實驗表明,黃曲黴毒素可直接毒害有關酶和DNA模板,具有致癌作用並能引起免疫≈製。赤黴烯酮的作用與雌激素相似,日糧含0.0002%的赤黴烯酮可導致母豬卵巢病變,≈製母豬發情,減少產仔數量,還可導致公豬性欲下降,使配種效果大大降低;若赤黴烯酮的含量達到0.006%~0.008%,可導致初產母豬全部流產,所以必須引起高度注意。

(2)高粱高粱的營養價值比玉米略低,其生物學價值相當於玉米的70%~95%;高粱的胡蘿卜素含量較低,蛋白質品質也遠遠不及玉米。另外,高粱中含有一種有澀味的物質———單寧,適口性較差,單獨飼喂,幼豬往往會拒食,而且喂量過多容易引起便秘,但適度喂食對幼豬非細菌病毒性拉稀具有止瀉作用。因此,高粱隻能在飼糧中限量使用,一般不宜超過飼糧的20%。

(3)大麥大麥大多帶有皮磨碎,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為5%左右,可促進幼豬的胃腸蠕動,維持幼豬正常的消化功能;作為能量飼料,其營養價值略低於玉米,僅相當於玉米的90%左右;大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為11%~12%,品質也比較好;不過,大麥的脂肪含量較低,喂養肥豬可獲得白色硬脂的優質豬肉。

(4)稻穀稻穀含有稻殼,粗纖維較高,可達8%~12%。作為能量飼料,其營養價值僅為玉米的80%~85%。稻穀去殼後為糙米,糙米去米糠後為大米,在加工過程中留存在直徑2.0毫米圓孔篩以上,不足正常整米2/3的米粒為大碎米,通過直徑2.0毫米圓孔篩,留存在直徑1.0毫米圓孔篩以上的米粒為小碎米。用稻穀做能量飼料時,最好選用糙米或碎米,因為糙米和碎米的營養價值基本上與玉米相同。

(5)小麥小麥粗蛋白質含量為11%~16%,平均為13.9%,比玉米、高粱、大麥和稻穀的蛋白質含量都高,適口性也比玉米好,但蛋白質品質較差,氨基酸含量較低,能量也略低於玉米。作為能量飼料,其營養價值為玉米的100%~105%。但小麥中含有阿拉伯木聚糖、茁-葡聚糖、植酸、外源凝集素、抗胰蛋白酶等抗營養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阿拉伯木聚糖,其主要特性是高黏稠性和持水性,喂量過高可導致腹瀉,一般不宜超過日糧的30%,否則需添加小麥專用酶或複合酶。另外,小麥的粗脂肪含量較低,礦物質、維生素E及B族維生素含量較高。小麥作飼料時應粗磨,防止糊口。

2.糠麩類糠麩類飼料是穀實類飼料的加工副產品,包括有麩皮和稻糠以及其他糠麩。除無氮浸出物含量較少外,其他各種養分含量均比原糧高。有效能值較低,鈣含量少而磷含量多,富含B族維生素,而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含量較低。

(1)小麥麩即麩皮,是小麥磨麵的副產品,主要包括小麥的種皮、糊粉層、外胚乳層和少量的胚和胚乳(麵粉),其營養價值因麵粉加工工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麵粉生產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胚乳都會轉入到麵粉之中,上等麵粉隻有85%左右的胚乳轉入麵粉,其⑧部分與種皮、胚等混合組成麩皮的成分,這樣的麩皮約占粒實重的28%,因此每100千克小麥可生產麵粉72千克,麩皮28千克,麩皮的營養價值較高。若是麵粉質量要求不高,則胚乳轉入麵粉的量較多,甚至是糊粉的一部分也會進入麵粉,這樣生產出來的麵粉較多,可達84%,即100千克小麥可生產麵粉84千克,麩皮16千克,但麵粉和麩皮的營養價值都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