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母豬分娩與幼豬接產
一、分娩
分娩是母豬妊娠結束、幼豬出生的過程。因此,做好分娩的護理工作,不僅可使母豬順利生產,還能提高活仔數和幼豬的存活率。
(一)分娩預兆與產仔時間
母豬分娩前2周,乳房由後向前逐漸膨大下垂;分娩前1周,兩排乳頭呈“八”字形向兩側分開;分娩前4~5天,乳房明顯膨大,兩側乳房外漲明顯,初產母豬乳頭發紅發亮;分娩前3天,母豬起臥行動謹慎緩慢,用手觸摸乳頭有熱感;分娩前24小時,母豬神經敏感,緊張不安,起臥不定,食欲減退或突然停食,母豬前麵的乳頭能擠出濃稠、黃色的乳汁,母豬陰門開始紅腫下垂,並有黏液流出,尾根兩側出現下陷,這是骨盆開張的標誌;分娩前12小時,母豬中間乳頭能擠出乳汁;分娩前6~10小時,母豬外陰腫脹變紅,銜草做窩;分娩前4~6小時,母豬最後一對乳頭能擠出濃稠乳汁,乳汁如水槍似射出;分娩前1~2小時,母豬表現精神極度不安,呼吸急促,時起時臥,頻頻排尿,每次排尿量少,陰門有黏液流出;母豬躺臥,四肢伸直,陣縮間隔越來越短,全身用力努責,陰戶流出羊水,表明即將生產。母豬每努責1次即可娩出1仔,間隔5~20分鍾娩出第二仔。全部胎兒娩出所需的時間一般為2~6小時。
(二)分娩前的準備工作
根據母豬預產期推算,產前7~10天就應準備好產房,產房要求溫暖、幹燥、衛生、通氣、光照充足、安靜、舒適,並進行徹底消毒。產房溫度一般為15~22℃,最好控製在18~20℃,並配備幼豬保溫箱,箱內溫度為25~32℃。產房的消毒方法:產房的地麵、圈欄用3%~5%的苯酚或2%~5%的來蘇兒或2%~3%的燒堿水噴灑,牆壁可用2%石灰乳粉刷,並及時晾幹。
產前3~5天將待產母豬趕入產房,熟悉環境。臨產前要將清潔的墊草和接產用具準備好,接產用具包括:毛巾、抹布、台秤、耳號鉗子、5%碘酒、高錳酸鉀或70%藥用酒精、來蘇兒、凡士林油或液狀石蠟、分娩記錄本等。
二、接產
(一)清洗
臨產前先將母豬的腹部、乳房及陰戶附近的汙物清除幹淨,用2%~5%的來蘇兒溶液消毒,然後再清洗擦幹。
(二)擦淨黏液
幼豬娩出後,一隻手握住幼豬的前軀,另一隻手迅速將幼豬口、鼻內的黏液清除擦幹,再用毛巾將全身黏液擦淨,擦時要順著毛的方向,由前向後、從上至下。
(三)斷臍
擦淨黏液後,將臍帶內的血液向幼豬腹部方向擠壓,固定好靠近幼豬腹部那端的臍帶後,在距腹部4厘米處用手掐斷臍帶,斷端用5%的碘酒消毒。如果斷臍後血管出血,可用手捏住斷端,直至不再出血。斷臍時盡量不要使用剪刀,以免血管流血過多。
(四)稱重
初生體重的大小不僅可以衡量母豬的繁殖能力,還代表著幼豬的健康狀況,幼豬初生體重大,則生長發育快,哺育率高,育肥期短。種豬場必須稱量初生幼豬的個體重,商品豬場則可稱量窩重(計算平均個體重)。
(五)給奶
處理完上述工作後,立即將幼豬放到母豬身邊吃奶。弱小的幼豬放到前麵,強壯的放到後麵,對個別不會吮奶的幼豬,要進行人工輔助。
(六)假死豬的急救
由於黏液堵塞氣管或臍帶在產道內過早拉斷等原因,幼豬出生後呼吸停止,但心髒卻在跳動,這種現象稱為“假死”。假死豬的急救辦法:
人工呼吸:首先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內和體表的黏液,然後將幼豬四肢朝上,一手托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臀部,腹部朝上,雙手向腹中心回折,並迅速複位,如此一屈一伸地反複進行,直到幼豬叫出聲為止。對於救活的幼豬要進行特殊護理,使其盡快恢複健康,然後才能放入普通幼豬群中飼養。
捋臍法:盡快先把幼豬口鼻內的黏液擦淨,然後其頭部放在稍高的墊草上,在距腹部20~30厘米處用手掐斷臍帶。然後一手捏緊臍帶末端,一手自臍帶末端捋動,每秒鍾1次,如此反複進行,直至救活為止。救活率可達98%。
藥物刺激法:用酒精、氨水等刺激性強的藥液塗抹在幼豬的鼻端,以此來刺激鼻腔黏膜,使其恢複呼吸。
(七)難產處理
難產的原因:一些母豬由於骨盆發育不全、產道狹窄、老齡、過肥或過瘦、營養不良以及胎兒過大等原因,在產仔過程中容易出現難產。
難產的症狀:母豬鬧圈結束後煩躁、臥立不安。接產過程中胎膜破裂,羊水流出,母豬起臥不安,弓背,臥下長時間不產,陣縮、努責、呻吟和心跳次數不斷增多,甚至出現呼吸困難,此時就要進行人工助產。
人工助產:先將指甲剪平磨光,用2%來蘇兒溶液將手和手臂洗淨,再用高錳酸鉀或75%藥用酒精消毒,然後塗上凡士林油或液狀石蠟。同時要給難產母豬外陰部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洗淨消毒。
然後五指並攏,輕輕伸入產道,待接觸到幼豬後,抓住幼豬適當的部位(嘴、耳、腿等),隨母豬努責,輕輕將胎兒拉出產道。助產後要給母豬注射抗生素藥物或其他消炎藥物,並衝洗產道,以防病菌感染。
(八)清理產圈
產仔結束後,胎盤一般會在10~30分鍾後自行排出,若沒有排出,可注射催產素促其排出。胎盤排出後要及時將產圈清除幹淨,以防母豬吃胎衣,而染上吃幼豬的惡習。
第二節哺乳幼豬的飼養管理
幼豬是發展養豬生產的基礎,在豬的一生中,幼豬階段生長發育快,可塑性強,飼料的利用效率高。但此階段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也很大,不適宜的條件會大大降低幼豬成活率或生長速度。所以,必須要首先了解哺乳幼豬生長發育規律和生理特點,然後在此基礎上創造適宜的飼養管理條件,以發揮幼豬最大的生長潛力。
一、哺乳幼豬的生理特點
(一)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
幼豬出生體重小,一般隻有1千克左右,但生長發育迅速,10日齡時即可達到2千克以上,30日齡時為5~6千克,60日齡時為10~13千克,高的可達30千克左右。
幼豬生長發育快主要是因為營養物質代謝旺盛,特別是蛋白質、鈣和磷的代謝要比成年豬高得多。由此可見,幼豬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要高於成年豬,其對營養不全的飼料反應特別敏感。因此,對幼豬必須保證營養的全價供應,在哺乳中後期以高質量的乳豬料進行補飼。
(二)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腺機能不完善
幼豬的消化器官一般在胚胎期就已形成,但容積很小,結構與功能也不完善,並且出生時胃內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這就決定了新出生的幼豬進食量不能太多,並且隻能消化母乳。幼豬的胃底腺也不發達,酸性低,缺乏遊離鹽酸,這就使得養分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質。所以,幼豬不能吃植物性飼料,並且飼糧要保持一定的酸堿性。另外,胃的運動機能比較微弱,排空速度較快,飼糧中還要含有一定的粗纖維。
(三)缺乏先天免疫力,易患病
免疫抗體是一種大分子結構的酌-球蛋白,可起到殺死病毒、細菌的作用,從而保證幼豬健康。初生幼豬自身不能產生抗體,因此缺乏先天免疫力。而母體初乳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免疫抗體,所以幼豬隻能通過吃初乳獲得抗體。母體初乳的免疫抗體含量最高,以後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所以,初生幼豬及時吃到初乳,才是提高幼豬成活率的關鍵。
幼豬出生後24小時以內,由於腸道黏膜組織上皮細胞處於原始狀態,對蛋白質的通透性較高,因此這階段對初乳中的抗體吸收量最大。
但隨著腸道的發育,這種吸收能力逐漸降低,同時,初乳中的抗體含量下降也很快,一般到21日齡時降到最低。而幼豬自身在10日齡時才開始產生免疫抗體,21日齡時自身產生的抗體含量仍很少,5~6周齡時才能達到較高水平,5~6月齡時達到成年水平,因此,21日齡是幼豬免疫抗體青黃不接的時期,再加上胃液中缺乏遊離鹽酸,幼豬已開始補料,對隨飼料、飲水等進入胃內的病原微生物沒有消滅和≈製作用,使幼豬此時最易得病。所以,要保持母豬乳房乳頭以及飼料飲水的衛生,同時保證圈舍環境的清潔幹燥,以保證幼豬的健康。
(四)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抗寒能力差
初生幼豬的大腦皮層發育不健全,通過神經係統調節體溫能力差,而幼豬在7日齡以前是沒有化學調節體溫的能力的,再加上幼豬體內貯存能源較少,導致幼豬十分怕冷,遇冷血糖會迅速降低,若不及時吃到初乳很難成活。
幼豬的正常體溫約39℃,剛出生時的適宜環境溫度為30~32℃。當環境溫度偏低時會導致幼豬體溫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及恢複所用的時間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溫度越低則體溫下降的幅度越大,恢複到正常體溫所用的時間越長,若是處在13~24℃的溫度下,生後一小時體溫可下降2~7℃,在18~24℃的溫度下需要2天左右才可恢複正常,若是處在0℃左右的溫度下,10天也很難恢複到正常體溫。如果環境溫度低到一定程度,幼豬還會凍僵、昏迷,甚至會凍死。所以,做好初生幼豬的防寒保溫工作,是提高幼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二、哺乳幼豬的飼養管理技術
(一)吃足初乳
母乳中成分組成的濃度和活性會隨泌乳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按化學成分和生理作用的不同,以一定的時間範圍,可分為初乳和常乳。引入的豬種,分娩後3天內分泌的淡黃色的母乳為初乳;國內豬種,分娩後4天的母乳為初乳,此後的母乳為常乳。
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可以使幼豬獲得被動免疫力。
同時,鐵、生長素、維生素、鎂鹽的含量也很高,其中鎂鹽具有輕瀉作用,可促使胎糞的排出。初乳酸度較高,可促進消化酶活動,既能起到≈菌作用,還有助於消化。初乳的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內幾乎全部被吸收,有利於增強體力、補充水分、恢複體溫。因此,吃足初乳是幼豬培育過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編號
作為種豬選留的幼豬,要進行編號以進行血統認定。編號的標記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剪耳法和戴耳環法。
剪耳法,即利用耳號鉗在豬耳朵上開一個缺口,代表1個數字,幾個數字相加即得其號數。其原則是:左大右小,上一下三。即左耳尖一缺口代表200,右耳尖一缺口代表100;左耳上緣一缺口代表10,下緣一缺口代表30;右耳上緣一缺口代表1,下緣一缺口代表3;左耳中間小圓孔代表800,右耳中間小圓孔代表400;靠近左耳尖處打一圓孔代表2000,靠近右耳尖處打一圓孔代表1000。但此種做法會對初生幼豬產生很大的應激。因此,一些種豬公司常采用戴耳環法。戴耳環法,就是用專用耳標寫上編號或血統信息,用耳號鉗夾到豬耳朵上。
(三)剪齒
幼豬出生後長有8個尖銳犬牙,為防止幼豬因爭奪乳頭而咬傷乳頭或其他幼豬,在幼豬出生後的6~24小時,將這些牙齒剪掉。國內的豬場一般是在給幼豬打耳號的時候,用牙鉗剪掉這些牙齒,國外一般采用電池驅動磨齒器,將每顆牙齒磨去頂端的1~2毫米,呈圓滑狀。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求保持高度衛生,器械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徹底消毒,並且每處理完一頭幼豬都要將器械浸泡於消毒液中消毒。
(四)斷尾
由於豬場飼養密度大,環境單調,不接觸土壤,很容易出現豬咬尾的現象,不但影響幼豬的健康,還有可能引起感染,嚴重的還會死亡。為了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一般在幼豬出生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進行斷尾處理。其方法是用斷尾鉗在距尾基部1~2厘米處將豬尾剪斷,並用碘酒塗抹於斷處消毒,每剪完一次就要對鉗子進行一次消毒處理。斷尾後7~16天,留下的尾部會自行幹枯脫落。研究表明,斷尾後的幼豬生長迅速,比普通豬增重率高10%,且可提前10~15天出欄。
(五)去勢
在我國,不作為種用的小公豬一般都要進行去勢,幼豬去勢越早,應激越小,傷口愈合越快,手術越簡便。一般會在幼豬15日齡,體重3~4千克時去勢。去勢前,要保證幼豬健康無病,並斷食2小時;去勢時,保持陰囊幹燥,進行嚴格消毒,刀口開在陰囊下端,便於血水流出,刀口要盡量小,術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去勢過程中,要保持地麵和墊草清潔、幹燥,以防傷口感染;去勢後,要注意觀察是否有意外發生,如腸漏出等。
(六)固定乳頭
幼豬天生有固定乳頭吸乳的習性,即生下後起初吸吮哪個乳頭,一旦認定至斷奶不變。哺乳的定位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即找乳頭(0~2小時)、選乳頭(2~6小時)、搶占乳頭(6~8小時)和固定乳頭(18小時以後)。前三個階段,由於幼豬相互爭奪乳頭,其結果是強壯的幼豬占領前部泌量多的乳頭,而弱小的幼豬隻能在後邊泌乳量少的乳頭處吸食。這不僅極易咬傷母豬的乳頭,還會導致幼豬發育不整齊,甚至造成弱小幼豬發病或死亡。因此,必須進行人工輔助固定。一般先讓幼豬自尋乳頭,待基本選定後,再對弱小和強壯的幼豬作適當調整。一般將弱小的幼豬固定在母豬前部泌乳量大的乳頭上,生長發育良好;將強壯的固定在後麵的乳頭上,因其拱揉乳房有力,可提高泌乳量,也能較好地增重。這樣就可使全窩幼豬發育整齊,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幼豬吃初乳前要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豬乳頭及腹部,並擠掉最初幾滴乳汁。
(七)防寒保溫
哺乳幼豬調節體溫能力差,怕冷。幼豬適宜的溫度,根據日齡的變化而變化,可利用保溫箱調節:1~3日齡30~32℃,4~7日齡28~30℃,15~30日齡22~25℃。
如果采取季節分娩製,在3~5月和9~10月分娩,可以免受嚴寒或酷暑天氣的影響。若采取全年分娩製,則要設置產房,堵塞風洞,加鋪墊草(平麵產仔用),設暖氣取暖等,使產房溫度最好維持在哺乳母豬最適合的溫度(22~23℃)。也可在產仔欄一角設置幼豬保溫箱,並在保溫箱內設置紅外燈,既可保證幼豬所需的溫度,避免幼豬受寒冷刺激,又可保證母豬免受熱應激。紅外線燈多采用250瓦,懸掛的高度可根據幼豬的需要進行調節,照射的時間可根據環境溫度來適當調整。
很多豬場多采用有窗封閉式冬季供暖豬舍,一般用火爐或暖氣,實行高床扣欄產仔,兩側是幼豬活動區,一側設補料槽和自動飲水器,一側設保育箱,其上設置紅外燈或下麵直接放置專用電熱板,根據幼豬的需要來調節環境溫度。電熱板使用方便、靈活,便於移動,但是價格較高。
(八)防止壓踩
哺乳期幼豬被踩壓致死的占幼豬死亡總數的30%~50%,其原因主要有:初生幼豬體質較弱、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對外界的意外情況經常躲防不及,很容易被母豬踩壓致傷或死亡;母豬產後體力未恢複,或因體大笨重,起臥不方便,有的母豬母性差,趴臥時迅速趴下,根本不管有無幼豬,初產母豬又常缺乏護仔經驗,這均增加了壓、踩機會;產房溫度過高,為便於散熱,幼豬會分散趴臥於各處,溫度過低,幼豬緊貼在母豬身邊或鑽進墊草裏,這也都容易造成壓傷或壓死幼豬。
母豬踩壓幼豬多發生在1~7日齡,這一階段應加強管理,做到精心護理,耐心照顧。為防止踩壓的發生,可設護仔欄(架),由人工控製哺乳時間,按母豬放乳規律放幼豬去哺乳。也可采用產床分娩欄,可起到防壓、防病的作用,從而提高幼豬成活率。
(九)寄養
生產上需要采取寄養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母豬產仔較多,幼豬超過母豬有效乳頭數,則需將多餘的小豬寄養出去。
②母豬產仔頭數過少時,需將2窩或3窩並窩合養。
③個別母豬缺乳、無乳,或因病死亡,需將全部或部分幼豬寄養給產仔少的母豬哺乳。
幼豬寄養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病豬、弱豬不能寄養。
②寄養的幼豬一定要吃到初乳,並且采食量必須充足,如沒吃到生母的初乳,也可吃寄母的初乳。
③寄母要選擇泌乳量高、性情溫馴、哺乳性能強的母豬。
④合窩的幼豬產期應盡量接近,最好不超過3天。後產的幼豬向148先產的窩裏寄養時,要挑體重大的寄養;先產的幼豬向後產的窩裏寄養時,要挑體重小的寄養,以免體重相差過大,發生以大欺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