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幼豬的疾病及其防治(1 / 3)

第一節幼豬的傳染病及其防治

一、幼豬白痢

幼豬白痢又稱遲發性大腸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腸杆菌引起,是哺乳幼豬常見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糨糊狀糞便為主要特征。

1.流行特點該病多發生於6~30日齡的幼豬,6~12日齡發病率最高。該病發病率較高,但死亡率較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季、早春和夏季發病較多。

大腸杆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人畜腸道內的常在菌。幼豬飼養管理不當,豬舍衛生不好,保溫不良,母豬缺乳、乳汁過稀或過濃以及氣候的驟變,均易造成幼豬抵抗力下降,引起該病的發生。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其體內排出的大腸杆菌,毒力會增強,很容易傳給同窩或鄰窩的幼豬。

2.症狀與病理變化病豬表現為腹瀉,排出灰白色糨糊狀糞便,有腥臭味,有時糞便中還混有氣泡。病豬弓背,畏寒,被毛散亂、無光澤,眼結膜蒼白,脫水,消瘦,行動緩慢。後期糞稀如水,尾部、後肢和肛門周圍常沾有糞便。病程短的2~3天,長的可達1周左右,部分病豬可自行康複,死亡很少,易複發。

一般體溫變化不大,當細菌侵入血液後,體溫逐漸升高,病程延長,有的幼豬病程可延長至60天以上,生長停止,成為僵豬。結腸內容物呈漿狀、糊狀或油膏狀,顏色灰白。小腸內容物無明顯變化,含有氣泡,胃腸黏膜呈黏液性炎或黏液性出血性炎,胃幽門部輕度紅腫,附有膠凍樣物,胃內乳汁凝結不全,含有氣泡。腸壁菲薄而透明,腸係膜淋巴結輕度腫脹,切麵出血、多汁,心冠狀溝脂肪呈膠凍樣。

3.防治對於種豬的引進要嚴格把關,不從有病豬場或地區引進種豬,無病豬場要注意進行預防;對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要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營養齊全,尤其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提高初乳的質量,從而提高初生幼豬的免疫力;保持豬舍及環境的清潔衛生,要定期清掃消毒,可用粗製氫氧化鈉,配成2%~5%的水溶液進行消毒,也可讓幼豬飲用0.1%的高錳酸鉀水,或在日常飲水中加入乳酸,每升水中添加4.98克乳酸,以≈製幼豬體內大腸杆菌的生長;母豬的乳頭也要定期消毒,以減少病原菌的感染;有病豬場的母豬、幼豬要隔離到固定的豬圈和運動場。

預防幼豬白痢的發生,可讓幼豬口服促菌生等;也可用K88-LTB基因工程苗或大腸杆菌K88菌苗免疫母豬,即在母豬臨產前每頭肌肉注射K88-LTB基因工程苗2毫升或在孕豬產前15~20天頸部肌肉注射大腸杆菌K88菌苗3毫升,產後3~4天再免疫1次;也可用氯黴素或土黴素、鏈黴素50~100國際單位在母豬臨產時肌肉注射,產後仍連續用3天,可使幼豬免受感染。

若幼豬已經發病,可選用下列藥物進行治療:痢菌淨按每千克體重每次10~15毫克口服,每日2次,連用2~3天;硫酸慶大黴素每次5~1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每日2次,連用2~3天;還可選用氟呱酸(諾氟沙星)合劑,即氟呱酸(諾氟沙星)散25克、葡萄糖粉50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加溫開水至750毫升,輕度脫水用量為20~40毫升/頭,中度脫水用量為40~60毫升/頭,重度脫水用量為60~80毫升/頭,每天2次,連用3天,治愈率達95.4%,注意要現用現配。

二、幼豬黃痢

幼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杆菌病,也是由致病性大腸杆菌引起的,是初生幼豬的一種急性、高致死性傳染病。以排出黃色稀糞和急性死亡為主要特征。

1.流行特點該病多發生於7日齡以內的幼豬,以1~3日齡最為常見,往往1~2天整窩發病,7日齡以上很少發病,發病率會隨日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該病發病率高,可達90%以上,死亡率高達100%,無明顯季節性,產仔旺季較為嚴重。大腸杆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水和土壤中一般可存活數月。

帶菌母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菌由糞便排出,可汙染豬舍地麵、產床、用具、母體乳頭、皮膚及環境,幼豬通過吮吸乳頭和舔母豬皮膚、地麵、用具等經消化道感染而發病。發病幼豬再通過糞便排出病菌,再傳染給其他母豬和幼豬。

2.症狀與病理變化幼豬出生後數小時即可發病,表現為全身衰弱,呈昏迷狀態,很快死亡,急性病例不表現任何症狀,在生後十幾小時突然死亡。一般潛伏期為2~3天,發病的幼豬表現為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漿狀稀糞,有腥臭味,糞便中含有凝乳片和氣泡。

肛門鬆弛,呈紅色,糞便沾滿後軀;病豬精神不振,停止吮乳,嚴重脫水,很快消瘦,皮膚皺縮,眼窩深陷,全身衰弱,最後衰竭而死。

頸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腫。腸係膜高度腫脹,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腔擴張,腸壁變薄、鬆弛,腸黏膜充血、出血,有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空腸和回腸次之,腸係膜淋巴結有彌漫性小出血點,肝髒和腎髒有變性,嚴重的有小出血點。胃黏膜紅腫,表麵附有多量黏液,胃內充滿酸臭黃色凝乳塊。

3.防治堅持自繁自養,不從有病豬場或地區引進豬,無病豬場應注意平時預防;保持豬舍環境清潔衛生、幹燥,要定期進行消毒,尤其是母豬產房;產仔後,保持母豬乳房、乳頭、胸腹及臀部的潔淨,產後前3天,乳房每天消毒2~3次;盡快讓幼豬吸吮到初乳,使之迅速獲得母源性抗體;有病豬場的母豬、幼豬應固定豬圈和運動場,防止流竄。

大腸杆菌苗對幼豬黃痢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用大腸杆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或大腸杆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滅活菌苗在母豬產前15~20天和產後3~4天各注射1次,每次5毫升;也可用活菌製劑促菌生、調痢生等給幼豬口服;也可用氯黴素或土黴素、鏈黴素50~100國際單位在母豬臨產時肌肉注射,產後再連用3天。

幼豬發病後,可肌肉注射慶大黴素2萬國際單位/頭,每天1次,連用2~3天;硫酸慶大黴素按每千克體重每次5~10毫克口服,每日2次或慶大黴素按每千克體重每次4~8毫克口服,每日1次,連用2~3天;還可用氟呱酸(諾氟沙星)、黃連素(小檗堿)、呋喃唑酮、磺胺類和喹諾酮類等藥物灌服,每天2~3次,連用4~5天。

三、豬水腫病

豬水腫病又稱胃腸水腫,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杆菌引起,是斷奶幼豬的一種急性腸毒血症。以突然發病、頭部水腫、運動失調、驚厥、局部或全身麻痹為主要特征。

1.流行特點主要發生於斷奶後1~2周內的幼豬,尤其是生長快、體格健壯的幼豬,瘦小幼豬較少發生。斷奶前後飼料和飼養方式的突然改變、飼料單一或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氣候驟變、豬舍衛生不好等因素均會增加本病的發生。該病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發病率低但致死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秋季發病較多。

該菌多存在於部分健康母豬和感染幼豬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體外,汙染環境,幼豬通過消化道感染,常限於某些豬場和某些窩的幼豬。對於該病的發生,一般認為是因飼料突變等應激因素,造成消化功能紊亂,正常菌群失調,導致溶血性大腸杆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從而造成機體毒素中毒或發生過敏反應。

2.症狀與病理變化幼豬突然發病,有的無明顯症狀就突然死亡。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欲減退,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驚厥,走路不穩、擺、轉圈,叫聲嘶啞,共濟失調,四肢麻痹;嚴重的臥地不起,體溫降至常溫下,呈昏迷狀態而死亡。病程一般為1~2天,短的僅數小時,個別的可達1周以上,死亡率在90%左右。

主要病變是水腫,表現為臉部、眼瞼、結膜、齒齦、頸部及腹部皮下水腫,切開水腫部皮膚,皮下呈灰白色涼粉樣,有透明或微黃色的液體流出。胃壁水腫,常見於胃大彎和賁門,切開後黏膜下組織內呈膠凍樣,流出清亮無色或黃白色液體,有的可見胃底黏膜有彌漫性出血。結腸腸間膜水腫也很明顯,整個腸間膜呈涼粉樣,切開有無色液體流出,腸道黏膜紅腫,大腸壁也發生水腫。嚴重時可見腸間膜呈紅色,切開時流出淡紅色液體,大腸漿膜有出血點,大腸黏膜紅腫或見出血。體表及腸係膜淋巴結腫大,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變化。肺髒淤血或水腫,心包、胸腹腔積液,呈無色或淡黃色。腦膜充血,腦實質水腫或有出血點。

3.防治不從有病豬場或地區引進新豬,沒有發病的豬場應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加強哺乳幼豬和斷奶幼豬的飼養管理,對哺乳幼豬要適時補料,以增強其消化能力,斷奶後飼料要保持穩定,不要突然換料或改變飼養方法,飼料營養要全麵,飼料單一或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都易導致該病的發生;保持豬舍環境的清潔、衛生、幹燥,要定期進行消毒,注意冬季保暖,以增強幼豬的抵抗能力。

可在斷奶幼豬的飼料中添加適宜的抗菌藥物或在幼豬斷奶前7~10天用豬水腫多價濃縮滅活菌苗肌肉注射1~2毫升,均可預防該病的發生。

幼豬發病後,可用恩諾沙星4~6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0.1%亞硒酸鈉3~4毫升,肌肉注射,嚴重的可在5~6天後再注射一次;頭孢止痢按每千克體重0.1~0.15毫克,肌肉注射或口服;氯黴素或硫酸卡那黴素按每千克體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劑量一定要保證準確;20%磺胺嘧啶鈉或6甲氧磺胺嘧啶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5天;慶大黴素5毫升,地塞米鬆100~200毫克,分點注射,連用2~3次;也可用硫酸鈉20克、大黃末6克混於飼料中,每天分2次喂服,2天後用土黴素鹽酸鹽,按每千克體重40毫升混飼喂服,每天1次,連用5天。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可配合使用鹽類瀉劑,對腸道內的細菌及毒素有≈製或排除的作用。

四、豬痘

豬痘是豬痘病毒和痘苗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豬皮膚上出現典型的丘疹和痘疹為主要特征。

病毒對幹燥抵抗力較強,對熱及腐敗抵抗力較差,用消毒藥可很快將其殺死。

1.流行特點豬痘病毒隻能使豬發病,痘苗病毒可使多種動物發病。豬痘常發生於4~6周齡的幼豬,斷奶幼豬也很敏感,年齡較大或成年豬抵抗力較強,很少發病。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一般由豬虱、蚊、蠅等傳播感染,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豬舍潮濕、擁擠、營養不良等均易導致該病發生。

2.症狀與病理變化潛伏期4~7天,發病初期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缺乏,鼻、眼有分泌物。痘疹主要發生於病豬的腹部、四肢內側、拱嘴及眼皮等皮薄毛少的部位。開始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於皮膚的表麵,略呈半球狀,見不到水皰即轉為膿皰,很快變成黑棕色結痂,脫落後遺留下白斑而痊愈。發病過程中,皮膚患部發癢,病豬常在圍欄、柱、牆壁等處摩擦,致使皮膚流出血性液體而引起繼發感染,也可引起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而死亡。本病多為良性經過,死亡率不高,一般在5%左右。

豬痘病毒可引起體表皮膚損傷,在組織切片中,可見皮膚表皮棘細胞水腫、變性,細胞質內有包涵體,包涵體內有小顆粒狀的原生小體。胞核中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化。由痘苗病毒引發的豬痘中,沒有空泡化。痘病後期,上皮細胞壞死,真皮和表皮下層出現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浸潤。

3.防治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僅需注意防止繼發感染。主要預防措施是防止引入病豬;加強幼豬飼養管理;搞好豬舍環境衛生,消滅蚊蠅及體外寄生蟲,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對於被汙染的圈舍、用具,可用3%的來蘇兒溶液或2%火堿(氫氧化鈉)溶液徹底消毒;發病豬及時隔離;如發現病豬皮膚有化膿或壞死,可用1%龍膽紫溶液(俗稱紫藥水)或5%碘酊或碘甘油或各類消炎軟膏,病症比較嚴重的可試用康複豬血清或痊愈豬血進行治療。

五、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由冠狀病毒屬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發熱、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為主要特征。2周齡以內幼豬死亡率高,有時成年豬也會發生此病,死亡率也較高,母豬常常表現為厭食、發熱、腹瀉及無乳等,有的也無明顯症狀。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對外界環境及消毒藥抵抗力不強,對光照和高溫敏感,在陽光下照射6小時、在56℃溫度下45分鍾或在65℃溫度下10分鍾均可滅活,不耐幹燥和腐敗,一般消毒藥如甲醛、氫氧化鈉等都很容易殺死該病毒。

1.流行特點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該病,尤以10日齡以內的幼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90%~100%。10日齡至6周齡的幼豬較易發病,隱性感染率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症狀逐漸減輕,多能自然康複。該病常年均可發生,多發生於冬春寒冷季節。該病在新疫區呈流行性發生,傳播迅速,在老疫區呈地方流行性或間歇性發生。感染過的母豬具有免疫力,一般不會重複感染。

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經糞、尿和各種分泌物排出體外,汙染圈舍、用具、飼料和飲水等,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帶毒犬、貓、鼠和鳥類也可傳播此病。密閉豬舍濕度大,豬隻集中的豬場,更易導致該病的發生。

2.症狀與病理變化潛伏期很短,幼豬一般為12~18小時,成年豬一般為2~4天。哺乳幼豬突然發生嘔吐,隨後發生劇烈的水樣腹瀉,糞便呈白色、黃色或綠色不等,常帶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時帶血,有惡臭或腥臭味,極度口渴、脫水,吃奶減少,體重迅速減輕。病程短的可在48小時內死亡,長的可延長5~7天,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齡以內的幼豬發病多在2~7天內死亡,死亡率可達50%~100%。若是母豬發病泌乳量減少,幼豬吃不到足夠的乳汁,更易導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斷奶豬、肥豬和母豬的臨診症狀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1天至數天出現食欲減退或廢絕,有時可見嘔吐,隨後出現水樣腹瀉,糞便呈灰色或茶褐色,混有氣泡,呈噴射狀,一般5~8天病情好轉隨即康複,極少發生死亡。

主要病變表現為屍體明顯脫水,主要病理變化在胃和小腸。胃常脹滿,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輕度充血,有時在黏膜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腸內充滿白色或黃綠色液體,含有氣泡和凝乳塊,腸壁很薄且缺乏彈性,腸管擴張呈半透明狀。腸係膜充血,腸係膜淋巴結充血腫大,淋巴管內沒有乳糜,小腸黏膜絨毛變短和萎縮。腎髒常呈混濁腫脹和脂肪變性,並含有一定的尿酸鹽。

3.防治對於未感染此病的豬場,應注意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管理,特別是加強冬末的防疫工作;不從發病豬場和地區引入帶菌豬,以防該病的傳入。對於已感染該病的豬場要進行封鎖,將尚未發病的懷孕母豬、哺乳母豬及幼豬隔離至安全地方飼養,對發生疫情的豬舍進行徹底消毒。

對於發病的豬場可采用接種疫苗的方法來控製疫情。可用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在妊娠母豬產前45天及產後15天分2次經肌肉注射和鼻內各接種1毫升,使母豬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再通過母乳讓哺乳幼豬獲得抗體,從而產生被動免疫;也可在幼豬出生後,用無病原性的弱毒苗每頭幼豬1毫升口服,使其產生主動免疫。

對於該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常以對症療法來減輕症狀和緩解失水、酸中毒,防止並發細菌感染。可用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水1000毫升,配成混合溶液,讓其自由飲用;可用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鉍(堿式硝酸鉍)1~5克、小蘇打1~4克,混合口服;用氯黴素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10%葡萄糖200毫升、維生素C注射液10毫升,混合靜脈注射,每日2次,可防止繼發感染;對於哺乳幼豬,可用氟呱酸(諾氟沙星)按每千克體重0.1毫升,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或用複方磺胺-5-甲氧嘧啶粉劑按每千克體重30毫克,口服,兩者兼用效果更好,同時補充糖水、鹽水;對於斷奶幼豬,主要以控料為主,少食多餐,用氟呱酸(諾氟沙星)散按每千克體重0.3~0.5克,溫水溶解後灌服,每天2次,連服2~3天,並補充糖水、鹽水。

六、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俗稱“口瘡”,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偶蹄獸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蹄冠、趾間、蹄踵、鼻盤、口腔黏膜和乳房發生特征性水泡和潰爛為主要特征。

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光照、高溫和酸堿等敏感,1%~2%的火堿、0.2%~0.3%過氧乙酸等很容易將該病毒殺死。

1.流行特點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該病,尤以幼齡豬發病率高、病情重、死亡率高。主要發生於城郊及交通沿線的豬場,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多發生於冬春寒冷季節,尤其是早春,暴發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該病毒在汙染的飼料、土壤等環境中可保持傳染性數周至數月。

病豬及帶毒動物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經糞、尿及各種分泌物排出體外,通過人、動物、運輸工具、飼養管理用具、飼料和飲水等進行傳播,主要經消化道、損傷的黏膜及呼吸道感染。

2.症狀與病理變化潛伏期1~2天,發病初期體溫升到40~41℃,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蹄冠、趾間、蹄踵、鼻盤、舌頭、乳頭和口腔黏膜有明顯水泡,局部出現發紅、微熱、敏感等症狀,水泡破裂後形成出血性爛斑,1周左右恢複。當發生繼發感染時,蹄殼脫落,患肢不能著地,臥地不起。部分病豬可因急性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病死率可達60%。

口腔黏膜、鼻盤和蹄部出現水皰和爛斑,幼豬因心肌炎死亡時,心肌切麵有淡黃色斑或條紋,腸道呈出血性腸炎症狀。

3.防治對於該病目前尚無治療藥物,可注射強毒滅活疫苗或豬用乙型弱毒疫苗來預防該病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所用疫苗必須與當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相一致,現在有人工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比較理想。

若是有疫情發生,要及時對疫點采取封鎖措施,用0.1%高錳酸鉀洗淨病豬患處,塗以紫藥水或碘甘油,防止繼發感染。輕症病豬一般經過10天左右會自行康複;病情嚴重的,可采取深埋或燒毀的方法,並用2%~4%氫氧化鈉溶液、0.1%過氧乙酸溶液或甲醛溶液進行嚴格消毒。

七、豬細小病毒病

豬細小病毒病是由豬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豬的繁殖障礙性傳染病。以受感染的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產出死胎、畸形胎、木乃×胎及弱胎為主要特征。

該病毒對高溫、酸堿和消毒藥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如果用甲醛和紫外線滅殺需要較長時間,而用0.5%漂白粉、2%火堿液滅殺隻需5分鍾即可。

1.流行特點各類豬均易感,多發生於初產母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主要發生於春夏季節。新生幼豬和胎豬死亡率較高,母豬在妊娠早期感染時,其胚胎、胎豬的死亡率可達80%、100%,其他豬一般不死亡。

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由口、鼻、肛門及公豬精液中排出,可通過交配、胎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被汙染的器具、飼料等進行傳播,傳播速度很快。一般在感染7~9天後可測出血凝≈製抗體,而且抗體滴度可一直保持不變,因此,感染過該病的豬可獲得終身免疫。

2.症狀與病理變化染病後,一般隻有妊娠母豬出現繁殖障礙,其他豬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母豬不同孕期感染,造成死胎、木乃×胎和流產的症狀也有所不同:在妊娠早期感染時,死亡胎盤可能被吸收,使母豬不孕和不規則地反複發情;在妊娠中期感染時,使部分胎兒死亡並不同程度木乃×化,常與弱胎和活幼豬一同產出,使分娩時間延長;在妊娠後期感染時,大多數胎兒能活下來,並且外觀正常,但可長期帶毒、排毒。

母豬子宮內膜有輕度炎症,胎盤有鈣化現象,胎兒在子宮內被溶解和吸收。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兒,可見水腫、充血、出血、體腔積液、脫水(木乃×化)等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