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家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在著名的“哈特百人名單”上科學家獨占鼇頭,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頭等倉裏沒有我國當代大科學家的位置?中國有以科學技術為主的曆史時期嗎?
一個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裏卡計劃”和中國的“863計劃”聯係在一起的名字:
--中國光學之父;
--中國機械行業之父;
--中國儀器儀表、現代計量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一個集二十多個“中國第一”於一身的人。
據說,美國數學家邁克爾·H·哈特在與各類專家廣泛交流意見的基礎上,利用大量權威性資料,列出了世界上100位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這一百人中計有:
科學家和發明家37人;
政治、軍事領袖30人;
哲學家14人;
宗教領袖11人;
文學藝術家6人;
探險家2人。
在哈特的這份名單上,科學家和發明家的數量獨占鼇頭,達到三分之一以上。更有意思的是,哈特還按其在人類曆史過程中的貢獻大小,為他們排列了名次。其中:
牛頓排名第2;
蔡倫排名第7;
古騰堡排名第8;
愛因斯坦排名第10;
巴斯德排名第12;
伽利略排名第13;
我們發現,在前10位著名人物中,科學家和發明家的比例竟高達40%。其餘6人分別為:穆罕默德、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聖保羅、哥倫布。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這10人中除哥倫布外,屬於近代史範圍的全部是科學家和發明家!
可見,在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中,特別是近代以後的社會曆史發展中,科學家和發明家勿寧質疑地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1996年,北京街頭。
中央電視台記者正在進行隨機采訪。記者麵對一位十幾歲的學生問道:“小同學,你能告訴我你所知道的我國當代科學家的名字嗎?”
中學生有些無措手足地看著記者叔叔,認真地想了半天才猶猶豫豫地說:“好象是有祖衝之吧?”
“祖衝之是古代科學家,我想知道的是當代科學家,你能說出幾個當代科學家的名字嗎?”記者滿麵笑容地繼續問道。
中學生對著攝像機愣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1993年,香港歌星潘美辰在北京首都體育場舉辦個人演唱會。
消息傳來,鄰家女孩兒突然一改以往的文靜緬腆,吃錯藥般地變得精神亢奮起來。從即日起,這個不滿14歲的女中學生開始言必談潘美辰,出來進去嘴裏總是牙疼般地哼著“我曾用著心地愛著你,為何你卻不對我用真情……”或“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等等,等等。身處工薪階層的父母被女兒糾纏不過,隻好忍痛花了驚人的價格為女兒買了一張演唱會的入場券。
演唱會當天,鄰家女孩兒過節般盛裝前行,卻徹夜未歸。當女孩兒的父母驚恐萬狀地找到首都體育場的時候,發現在空空如也的體育場外麵,女孩兒正坐在一大群同她一般年紀的“追星族”中間,如醉如癡地扯著脖子嚎叫呢。這些“追星族”們在演唱會結束後仍意猶未盡,自覺自願地聚在一起,唱了整整一個通宵的潘美辰。直到怒氣衝衝的父母把他們從人群中拽走時,他們還餘興未消戀戀不舍。
這不是特例。你隨便去訪訪,現在的中學生甚至包括小學生,幾乎哪一個都能隨口給你報出幾個他們心目中的歌星影星球星的名字。不僅隻是名字,他們還能如數家珍般地說出這些影星歌星球星們的生日、血型、星座,甚至還有最喜愛的顏色、格言什麼的,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