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以外孤無助,
十載之間兩悼亡。
丁口闔門凋落盡,
難將因果問穹蒼。
父親永遠忘不了祖母彌留之際的情形。
窗外陰鬱的黃梅雨無休止地下著,淒瀝地敲打著老宅那破舊的窗欞。祖母拉住自己最倚重的小兒子的手,眼睛固執地望著窗外,嘴唇艱難地蠕動著。
父親俯下身,費力地辨認著祖母的聲音:“……切勿……自誤前……前程,莫忘考取……功名……”
循著祖母的目光向窗外望去,父親看到了祖父親手栽下的那兩叢丹桂,心中不由一驚。在王家一片衰敗的景象中,隻有那兩叢桂樹竟依然故我蓬蓬勃勃地生長著,吐著驚心動魄的新綠。
再回頭時,祖母已經闔上了雙目。這個深知丈夫心性的女人,在最後的彌留之際還掙紮著按照丈夫的意願,把那個對王家來說已經變得非常渺茫的囑托留給了這個王家僅存的男兒。
父親從此懷著登科及第興家立業的夢想,走上了顛沛流離的求學之路。
父親終於考取了秀才。就在父親準備在科舉取仕的道理上繼續攀援的時候,甲午戰爭的炮火驚醒了父親,改變了父親遵從父母遺訓重振王家門庭的初衷。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舉世震驚的黃海大海戰徹底摧毀了北洋水師,徹底摧毀了大清帝國的尊嚴,也徹底摧毀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雖然曆次都是以中國的失敗和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但每當硝煙散盡,朝野上下在經受過一陣驚嚇和經曆過一番爭吵之後,便很快就會恢複老樣子,依舊是文恬武嘻,歌舞升平。
而甲午戰爭則與以往大不相同。這場戰爭的對手並不是英吉利,不是法蘭西,不是那些西方的龐然大物,而是曆來被中國人瞧不上眼的“小日本兒”!在甲午戰爭中,蕞爾日本竟“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區數萬人之眾,一戰而剪我最親之藩屬,再戰而陪都動搖,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四戰而威海之海軍喪矣”!當甲午海戰的最後一役威海衛海戰徹底失敗後,當北洋水師殘存的10艘戰艦統統降下大清的龍旗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時,當“康洛”艦載著丁汝昌、劉步蟾等6具靈柩在汽笛的哀鳴聲中淒然返回的時候,中國大地在劇痛中顫抖了。
日本人緊接著就獰笑著向中國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議和條件:要求清政府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要求割讓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及大連、旅順;要求賠償軍費3萬萬兩;要求增開北京、沙市、湘潭、重慶、梧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要求,要求……日本人的貪得無厭和卑鄙無恥大大震驚了中國,震驚了整個世界。這個由日本人提出來的《馬關條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割地麵積最大,賠款數額最多的一個條約,它的貪婪和苛刻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曆次不平等條約!
於是,中國憤怒了。當李鴻章在伊藤博文的威逼下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消息傳來以後,中國大地立刻掀起了一場憤怒的風暴。中國的知識分子終於忍無可忍了,彙集在京城正準備參加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群情激憤,共同推舉康有為起草了上書光緒皇帝的萬言書。1300多名舉人在萬言書上簽字以後衝向都察院,要求光緒皇帝拒絕批準《馬關條約》,嚴懲喪師失地的將帥與辱國和敵的大臣。
但“公車上書”終究無法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在主權淪喪、國土分割的現實麵前,中國的知識分子警醒了,他們終於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昏庸,看清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他們終於對腐朽僵化的封建製度徹底喪失了信心。
此後,在清末科舉場上發生的兩件事又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一件事是進士康有為棄官變法。康有為出生在一個“以理學傳家”的儒道世家,祖父是個專門研究程朱理學的腐儒。康有為年幼時曾被祖父管教得循規蹈距,被鄰裏稱為“康聖人”。但是就是這位康聖人,在考取了進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官職後,拒絕到任就職,而是全力投入到維新變法的政治活動中去了。
第二件事是狀元張謇棄官辦廠。張謇是位出身於農家的寒士,曾“以讀書勵行取功名守父母之命為職誌”。但是,在戊戍年清政府舉辦的京城會試中,這位經曆了十幾年寒窗之苦的舉子,在終於考中了新科頭名狀元以後,卻不願繼續走舊式文人由科舉及第而置身台,閣的傳統道路了,而是毅然棄官,回家鄉南通籌辦“大生紗廠”去了。張謇以頭名狀元的身份,置“學而優則士”的傳統信條而不顧,竟甘願從事曆來極受文人輕視的工商業,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康有為和張謇都是當時最具才華名氣極盛的舉子。他們鄙視清王朝封建科舉製度的行動,強烈地衝擊了封建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科舉取士的傳統觀念。他們各自所走的道路也集中地代表了知識分子們在甲午戰爭後紛紛選擇的兩個主要方向:一是變法維新,走促進社會製度變革的道路;二是師夷長技以製夷,堅持走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