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章 撥亂反正:法照大慶(1 / 3)

隨著暗影會的陰謀被挫敗,大慶國內的局勢逐漸趨於穩定。然而,太子林澤深知,趙淵在刑部多年的肆意妄為,致使眾多冤假錯案積壓,這猶如一顆顆隱藏在大慶根基中的毒瘤,若不徹底清除,國家的法治公正將無從談起,百姓的冤屈也無法昭雪,民心難以真正凝聚,大慶的繁榮穩定亦隻是空中樓閣。於是,他毅然決定將處理趙淵遺留的冤假錯案作為當務之急,開啟了一場艱難而意義深遠的司法變革之旅。

林澤首先踏入那陰森冷峻的刑部卷宗庫。庫內,一排排高大的書架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卷宗,積塵在微弱的光線中飛舞,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冤屈與黑暗。他親自從中挑選出數宗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卷宗,帶回東宮,準備仔細審閱。每一本卷宗都承載著一個人的命運,或是被誣陷的清白之身,或是被錯判的無奈冤魂。

在東宮的書房中,林澤秉燭夜讀,眉頭緊鎖。他發現這些案件的定罪依據大多如出一轍,幾乎全憑口供定罪,而所謂的口供,又往往是在嚴刑逼供之下被迫招認。例如,在一宗盜竊案中,僅有嫌疑人的一份含糊其辭、前後矛盾的口供,卻無任何確鑿的物證來證實其盜竊行為。嫌疑人聲稱自己是被屈打成招,家中尚有老弱病殘需要照顧,哀求官府明察。然而,當時的刑部官員卻對其申訴置若罔聞,依舊判定其罪名成立。還有一宗謀殺案,卷宗裏記錄的審訊過程簡單粗暴,嫌疑人在遭受了連續多日的酷刑折磨後,氣息奄奄地“承認”了罪行,而對於凶器、作案現場的細節等關鍵證據,卻一概缺失。林澤越看越怒,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還這些冤屈之人以清白,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刑部官員的執法理念,林澤決定召集刑部全體官員,開展一場前所未有的法律知識講學。講學地點選在刑部大堂,那是平日裏審判犯人、決定生死的莊嚴之地,如今卻成為了傳播公正法律知識的講堂。

林澤站在大堂中央,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而深邃。他掃視了一眼台下的官員,緩緩開口道:“諸位大人,今日召集大家,是想與大家探討一下律法的真諦。律法者,國之重器,民之保障也。其目的在於維護公正,保護無辜,而非成為某些人肆意妄為、草菅人命的工具。”說罷,他轉身在身後的黑板上寫下“疑罪從無”四個大字。

“所謂疑罪從無,就是當一個人被指控犯罪,但證據不足以確鑿證明其有罪時,就應當認定其無罪。這並非是對犯罪的縱容,而是對人權的尊重,對司法公正的堅守。”林澤一邊踱步,一邊解釋道,“大家試想,如果僅憑一些模糊的嫌疑和逼供得來的口供就判定一個人有罪,那將會有多少無辜之人蒙冤受屈?”

接著,他又寫下“證據鏈的完整性”。“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就如同一條堅固的鎖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犯罪的動機、時間、地點,到作案的手段、凶器,再到與案件相關的各種物證、人證,都必須相互印證,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體係,才能認定一個人的罪行。任何單一的、孤立的證據都不足以成為定罪的依據。”為了讓官員們更直觀地理解,林澤列舉了一個案例。

“有一起縱火案,僅有一個證人聲稱看到嫌疑人在案發時出現在現場附近,但沒有其他任何證據證明嫌疑人與縱火行為有關。沒有發現嫌疑人身上有引火之物,現場也沒有其留下的腳印、指紋等痕跡,更沒有證據表明嫌疑人有縱火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僅憑這個證人的證言就判定嫌疑人有罪。因為這個證人可能看錯了,或者存在其他的誤解。隻有當我們找到了更多的證據,如在嫌疑人住處發現了與縱火現場相同的引火物,或者有其他證人能夠證明嫌疑人在案發前有縱火的預謀等,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才能對嫌疑人進行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