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官員們聽著太子的講解,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微微點頭,但也有一些人麵露疑惑或不以為然。林澤看在眼裏,心中明白,要改變他們多年來形成的固有觀念並非易事,還需要更多的實例和深入的講解。
“再給大家講一個案例。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年輕的書生被指控強奸了一名女子。女子哭訴著稱是書生所為,而書生則堅決否認。當時的刑部官員在審訊時,對書生嚴刑拷打,書生不堪折磨,最終‘承認’了罪行。然而,在整個案件中,沒有任何物證能夠證明書生與女子有過性行為,女子的衣物上沒有書生的痕跡,現場也沒有發現掙紮打鬥的跡象。僅憑女子的一麵之詞和書生的逼供口供,就判定書生有罪,這是何等的荒謬!”林澤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和痛心。
“還有一起貪汙案,一位地方官員被指控貪汙了巨額公款。指控的證據僅僅是一份所謂的賬目清單,但這份清單卻漏洞百出,既沒有明確的資金流向記錄,也沒有相關的證人證言來證實其真實性。而被指控的官員則表示自己是被陷害的,是有人故意偽造賬目來汙蔑他。但當時的刑部官員卻沒有深入調查,僅憑這份可疑的賬目清單就判定官員有罪,導致其全家被抄家流放。”
通過這些一個個鮮活而又慘痛的案例,林澤向刑部官員們深刻地闡述了疑罪從無和證據鏈完整性的重要性。他看到台下官員們的表情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輕視和懷疑,到現在的認真思考和些許愧疚。
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後,林澤開始著手處理具體的冤假錯案,以實際行動向刑部官員們展示如何依據正確的法律原則進行審判。
其中有一宗備受矚目的案件,涉及一位名叫李福的商人。李福在京城經商多年,家境殷實,為人正直善良。然而,趙淵的黨羽為了霸占他的財產,精心策劃了一場陰謀。他們誣陷李福盜竊官銀,偽造了一些所謂的證據,包括一份假的證人證言和一份漏洞百出的賬目記錄,聲稱李福利用與官府的生意往來之便,暗中竊取了大量官銀。
刑部在審理此案時,完全忽視了李福的辯解和申訴。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僅憑這些偽造的證據就對李福嚴刑逼供。李福在酷刑之下,幾近崩潰,但始終堅稱自己無罪。然而,刑部官員卻不顧其冤屈,依舊判定他盜竊官銀罪名成立,判處他流放邊疆,並沒收其全部財產。李福的家人四處奔走求救,但在趙淵的權勢威壓下,無人敢為他們說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李福被押解邊疆,家庭也因此陷入了絕境。
太子林澤決定重新審理此案,他親自帶領刑部官員們進行調查。首先,他們仔細審查了那份所謂的證人證言,發現證人的身份和背景十分可疑。經過深入調查,找到了真正的證人,原來之前的證人是被趙淵的黨羽收買,按照他們的指示提供虛假證言。接著,他們對那份賬目記錄進行了重新核算和鑒定,發現賬目上的很多數據都是偽造的,與官府的實際賬目嚴重不符。
在尋找新證據的過程中,林澤他們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指向了趙淵的一名親信。原來,這名親信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與一些不法商人勾結,企圖通過誣陷李福來獲取其財產。他們在李福的生意往來中設下陷阱,製造了一些假象,讓人誤以為李福有盜竊官銀的嫌疑。然後,利用趙淵在刑部的權勢,將這些偽造的證據呈堂,從而達到了他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