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雍正身心(1)(1 / 3)

一輩子要強的雍正,不會將內心深處的“病根”告訴任何人。持有雍正篡位觀點的人,是從一些反常事件中,強烈感到了這一錚錚鐵漢內心中無可名狀的虛弱和恐怖,特別是隻能由他自己一個人強忍獨擔的那種無助的虛弱和恐怖。

怪病突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雍正暴亡,不能不存在疾病突發的可能。一個鐵血鐵腕、旋乾轉坤、叱吒一世的風雲皇帝,一個胸懷淩雲壯誌、頑強進取、精力過人的豪傑,完全有可能是由於中風、腦溢血、心髒病突發,頃刻之間變為神誌不清、眉歪眼吊、口角流涎、四肢抽搐的廢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深夜奉召入圓明園的張廷玉之所以“驚駭欲絕”,倉皇間騎煤騾趕往宮中以致髀骨磨穿血濕馬背的鄂爾泰之所以“脫口驚呼”,很可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派詭秘恐怖的情景。然而人們不能相信這種可能,不管是雍正的擁護者還是反對者,不能相信的原因是:突然。

突然,又何嚐不是必然?人的肌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人每時每刻都不再是原來的自己。死的因素在悄悄地積累,積累的過程中,人還保持原有的軀殼,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這軀殼便轟然崩潰。問題在於某些人把自己緊密包藏在重重麵具之下,人們沒有發現其軀殼下漸變的過程。雍正正屬於這種人。

事實上,雍正早已經得了病。雍正八年五月,雍正曾麵諭諸王文武大臣:“朕自去冬即稍覺違和,疏忽未曾留心調治,今年三月以來,間時發寒熱,往來飲食不似平常,夜間不能熟寢,如此者兩月有餘矣。”

這病來得怪,病狀據雍正自己說,是“似瘧非瘧,或徹夜不成寐,或一二日不思飲食,寒熱往來,陰陽相駁”。也就是忽冷忽熱、驚悸不安、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他曾向鄂爾泰透露:“朕今歲違和,實遇大怪誕事而得者。”究竟遇到了什麼“大怪誕事”,雍正沒有說,隻說待明後年鄂爾泰來京陛見時,再當麵詳細諭之。而且,後人也沒有查到有關雍正這一段病狀的醫療檔案。而從雍正接著延請道士誦經念咒、驅邪治病的情況看,他不願說出口的病根,竟是白晝見了“鬼”,出現了令他無端恐懼的幻聽、幻視。

其間,雍正的病狀曾一度減輕,究其原因,竟是他最親密、最知情的兄弟怡親王允祥(按:雍正即位後,為避他的名諱,康熙諸皇子之名中的“胤”字均改為“允”,如允祥原名為“胤祥”,雍正即位後,改為“允祥”)去世。雍正親臨其喪,痛哭一場,哀傷之情發透,胸臆間一時倒覺暢快了,他說:“五月四日,怡親王事出,朕親臨其喪,發抒哀痛之情。次日留心觀察,覺體內從前不適之狀一一解退,今日漸次如常矣。”

然畢竟病根未除,雍正略感輕鬆不過數日,那病又突然轉生凶險之象。六月,雍正竟至危殆,已然留了遺囑。據他的兒子乾隆帝後來回憶道:“八年六月,聖躬違和,特召臣及莊親王、果親王、和親王、大學士、內大臣數人入見,麵諭遺詔大意。”

俗話說,“病自心生”。鐵腕的雍正因為什麼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極度恐懼中無法自拔?因為什麼得了這種心慌心悸、以至於要命的重病呢?

人們自然聯想到雍正是否謀父篡位、做了虧心事,也就是雍正繼位是否合法的問題。這一問題,被冠以“雍正奪嫡”,成為同“太後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並列的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無解的疑點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淩晨兩三點鍾,在位六十年的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宣告病危。

關於康熙之死和雍正繼位,《清聖祖實錄》的記載與雍正本人在《大義覺迷錄》中的陳述相似: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偶染風寒,在暢春園靜養。命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赴齋所,準備代行十五日南郊冬至祀典。

十三日醜刻(淩晨1~3點),康熙病危,急召在齋所的雍正(時為雍親王)入見。命吳爾占代行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