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雍正身心(1)(2 / 3)

寅刻(淩晨3~5點),雍正尚未趕到,康熙又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諄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礻我、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到禦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時除恒親王允祺因冬至奉旨往孝東陵行禮不在京師外,皇十五子貝勒允禓、皇十六子莊親王允祿、皇十七子果親王允禮、皇二十子貝勒允禕等都在康熙寢宮外等候。

巳刻(上午9~11點),雍正趕到,急入寢宮問安。康熙告訴雍正自己病情日增之故。

雍正含淚勸慰老父。這天,雍正曾一連三次進見請安。

當晚戌刻(晚上7~9點),康熙駕崩。正在雍正“哀慟號呼,實不欲生”之際,隆科多宣布康熙遺詔,胤禛承繼大統。雍正“聞之驚慟,昏仆於地”,誠親王等向雍正叩首,勸其節哀,雍正“始強起辦理大事”。

大行皇帝康熙的遺體被連夜運回大內。先此一步,雍正已在隆科多的護佑下提前馳回紫禁城,以哭臨大行皇帝梓宮。接著,皇城九門緊閉,隆科多親守朝闕,非有旨令即親王也不許入內,一直到二十日國喪。

十七日,諭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位登極的康熙遺詔自宮中捧出。禮部堂官於乾清門外跪接,從中道捧至午門外,安於層台上,張黃蓋。百官著素服,行三跪九叩禮,跪聽宣詔。宣詔畢,百官起立默哀,再行三跪九叩禮。禮部堂官將詔奉放於安龍亭內,又從中道出大清門捧至禮部,由禮部派員頒布天下。

二十日,胤禛即位,免百官朝賀,詔告天下,以明年為雍正元年。

而各種指斥雍正以陰謀手段矯詔奪嫡、謀父篡位的謠言,幾乎同時沸沸揚揚地傳布開來,甚至遠播海外。康熙六十一年朝鮮使臣李混等回國後,報告朝鮮國王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情況時說:“或稱秘不發喪,或稱矯詔襲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而至於矯詔,則似是實狀。”

在有關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官方記載中,確有不能解釋的很多疑點。

首先便是“八人同受遺詔”的說法。

官方記載,康熙臨終有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礻我、允祹、允祥、隆科多八人,在病榻前同受命雍正繼位的遺詔,另有允祿、允禮、允禓、允禕在寢宮外等候。這確是雍正即位名正言順最有力的證據。然八人中,允禩、允禟已經不明不白地死去;隆科多已經被禁錮而亡;允礻我正在禁錮中;允祉、允祹,一個被革親王、一個被革郡王;允祐明哲保身唯求苟活;允祥正是雍正的心腹。沒有一個人可能出來對證。

“八人同受遺詔”正是出自雍正本人之口,從雍正對八人同受遺詔的不同說法,可以看出某些蛛絲馬跡。

“八人同受遺詔”,最早的版本是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成書的《大義覺迷錄》,在這以前,從沒有過相同的記載。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一篇上諭中說,康熙命他繼位,是在病危之時倉促間“一言而定大計”,並沒有一字提及“八人同受遺詔”的事。

在雍正五年十月的一篇上諭中,雍正才開始說到諸皇子同受遺詔的情節,但也隻是說:“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麵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並沒有具體指明是哪些皇子入見。

即便是八人同受遺詔的說法出台之時,雍正仍一方麵說,允禩、允禟久蓄邪謀、希圖爭位,若不是親受傳位遺詔,怎麼肯“俯首臣服於朕之前”?一方麵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禟。按:允禟後被雍正改名為“塞思黑”。)突至朕前,箕踞而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禩。按:允禩後被雍正改名為“阿其那”。)並不哀戚,乃於院外依柱,獨立凝思,派辦事物,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