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雍正功過(3)(3 / 3)

千古一帝

雍正的所作所為,使他在中央、地方、上層、下層、滿漢、邊疆、官僚、士紳等中均樹立起自己的仇敵,使方方麵麵的人感到緊張、重負、恐懼、窒息。加之雍正即位前後陰森血腥的迷霧、父子手足相殘的傳聞,雍正的仇敵們對雍正的作為進行負麵的渲染和詛咒,人們對雍正王朝和雍正確乎形成了負麵印象。但是,雍正難道不是勤於政事的千古一帝嗎?雍正曾回憶即位之初的情景,說:“時諸臣多未識麵,朕費無限苦心,鑒別人才,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惟以天下大計為重,此身亦不愛惜。”

雍正在朱批中,也記錄了自己“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的情景:“日間刻無寧晷,時夜漏下二鼓,燈下隨筆所書。”

“燈下批寫,字跡可笑之極。”“又係燈下串筆,字跡更屬可笑。”“因燈燭之下,字畫潦草,恐卿慮及朕之精神下到,故有前諭,非欲示朕之精勤也。”雍正十三年如一日,朱批動輒萬言。這些朱批諭旨收於保和殿東西廡中,堆積如山。其中十分之三四刊印出來,即有三百六十卷,奏臣達二百二十三人。

雍正這樣述說自己如此勤政的原因:“(朕)仰荷皇考詒謀之重大,夙夜祗懼,不遑寢食,天下幾務,無分巨細,務期綜理詳明。朕非以此博取令名,特以欽承列祖開創鴻基,體仰皇考付托至意,為社稷之重,勤勞罔懈耳。”

雍正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從方方麵麵奠定了乾隆盛世的基礎嗎?耗羨歸公及養廉銀政策的推行,扭轉了康熙後期地方官狂征濫派的狀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耗羨率。浙江耗羨率從百分之十降到百分之五、六;山東耗羨率從百分之八十降到百分之十八;河南耗羨率從百分之八十降到百分之十三。而耗羨銀按地丁銀的一定比例征收,因地丁銀的固定而固定;官員養廉銀和衙門辦公用銀,也固定下來,即是說,地方政府除去上交國庫的錢糧,收入和支出均固定化,基本上保持收支平衡,這就具有了近代財政預決算的色彩,是地方行政的一大進步。如曆史學家孟森先生所說:“自前代以來,漫無稽考之贍官吏,辦差徭,作一結束。雖未能入預算決算財政公開軌道,而較之前代,則清之雍乾可謂盡心吏治矣。”征稅權力的集中化、統一化,地方經費的明確化、預算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汙產生了一定正麵作用。

攤丁入地是將中國曆史上人丁、地畝雙重征稅標準,變為以土地作為單一征稅標準的重大賦役改革,它簡化了稅收的原則和手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平均賦役的嚴重情況,增加了地主的賦役,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減少了戶口隱漏,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發展,使國家的丁銀收入有了保證,改善了財政狀況。同時,農民不再被強製束縛在土地之上,大量剩餘勞力可以流動,從事租佃、傭工、經商、手工業,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活躍。

實行奏折製度、設置軍機處,打擊朋黨、整頓旗務,對西北的用兵和對西南的改土歸流,無一不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整頓吏治、查補錢糧、士民一體當差等,無不打擊了貪官汙吏、不法士紳,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雍正年間國家財政歲入增加一倍;雍正本人躬行節儉、量入為出;更重要的是他以嚴治國,吏製整肅。

於是國庫豐盈,存銀最高達六千多萬兩,經西北用兵動支大半,乾隆初仍有二三千萬兩。雍正王朝的確有陰森血腥的迷霧,有陰謀、暴力和殺人慘劇。但於其中,雍正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勉力開創和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大事業。然而雍正暴亡於子夜。如若雍正死於他的上述仇人之手,或者在他上述仇人營造的恐怖、仇恨氣氛中,死於其他什麼人之手,那麼他可以說是悲壯地殉了他的事業。

而反言之,如若雍正並非被刺,他頂著如此之大的內外部壓力、即位前後的心理壓力,不顧一切、拚死拚活日理萬機,卻得不到絲毫慰藉,以他心高氣傲、急躁剛烈的個性,緊繃的心弦勢必有崩斷的一天,暴病中風、丹藥中毒,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那麼,雍正的反對者會不會刺殺他?能不能得手?有沒有非常事件的發生?雍正的棺槨裏究竟有沒有頭呢?那真要等發掘之後才能見分曉了。但是,總體上,通過對雍正暴亡原因的分析,我們應該已經摸清了雍正的心脈。應該已經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看到了——原來的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