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入仕(1)(1 / 3)

袁世凱入仕,走的是一條非傳統的道路。他所走的仕途,反映出變化了的晚清政局,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政治生涯的濃重基調。袁世凱入仕,走的是一條非傳統的道路。他所走的仕途,反映出變化了的晚清政局,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政治生涯的濃重基調。

地方勢力的崛起

唐宋以後,地主經濟在較為徹底的意義上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經濟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領主經濟則基本上退出了曆史舞台。

中國傳統社會原本是在“家”與“國”的相互依賴、相互鬥爭及利益調整下波浪式前進的。至此,“國”逐漸放棄了與“家”對土地和人口的爭奪,轉而依靠“家”實現對基層社會的統治,從以法家“治理模式”為主轉為以儒家“控製模式”為主。其標誌至少可以舉出:經濟上均田製與大地主莊園製的終結及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的實施;政治上,九品中正製的廢止及科舉製的實行。

科舉製開辟了基層社會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入仕、躋身上層政權機構或國家官僚機構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的傳統仕途。這條道路無疑是漫長、曲折而狹窄的。

以文生科舉為例。

初級考試稱為“童試”,除奴仆、娼、優、皂、隸及胥戶等賤籍外,出具家世清白文書、有一名紳士為之擔保的男性平民均可報考。報考之人稱為“俊秀”。童試分三場。第一場為州縣試,由知縣(或知州)主考,考生來自本州縣,考中的稱“童生”。童生可參加第二場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主持的府試。通過者進而參加第三場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院試通過,方取得最低一級俗稱秀才的生員功名。各地錄取生員有國家規定的固定名額(稱“學額”),考中者隻占考生的百分之一二。

考中生員意味入了官學(故又稱“進學”),須參加三年一次的歲考和科考。歲、科二考成績決定生員等級的升降乃至黜革。其中成績一等為官學中固定名額的廩生,每年官貼廩餼銀四兩;二等為固定名額的增生(即增廣生員,如同擴招的自費生),不享受廩餼,但可優先遞補廩生之缺;三、四等及新進學尚未參加歲、科二考者為生員最下一等的附生(即補遺生員,如同旁聽生、試讀生)。

每年府州縣學送廩生經過考試進入國子監學習稱“歲貢”;每三年府州縣學於廩、增生中推薦、學政會同都撫考核選拔進入國子監學習稱“優貢”;每十二年由學政主考,於全體生員中選拔品學兼優者進入國子監學習稱“拔貢”;遇國家慶典、皇帝額外賞予選拔機會、經過考試進入國子監學習稱“恩貢”,加上“副榜”(每有五名中舉者,可增加一名副榜。副榜無資格參加再上一等考試,故稱“半個舉人”),是為“正途五貢”。就學國子監內外班(在監或非在監學習)的學生則稱“監生”。

生員、貢生和監生可以參加中級考試——鄉試。鄉試每隔三年於同一日期(另有因皇帝特賜、不定期舉行的“恩科”)在省會舉行,由朝廷欽差考官主考。生員在原籍參試;貢生和監生可在原籍也可選擇進京趕考、或參加順天府舉行的鄉試。而順天鄉試在常額之外另增加貢生與監生的中舉名額。清朝規定,貢生、監生可由捐納而得,稱例貢生、例監生,相對考試而得的“正途”為“異途”。舉人以上功名則不得捐納,無“異途”。有的平民通過捐納得到例貢生、例監生的功名;有的童生通過捐納例貢生、例監生取得鄉試資格,再考舉人成為“正途”;有的生員通過捐納得到以監生身份(以其原來的身份分別稱“廩監”、“增監”、“附監”等)參與順天鄉試、增加中舉機會的優惠條件。

考生通過鄉試,便取得“舉人”功名,可繼續參加三年一次於固定日期在京城舉行的高級考試。高級考試分會試、殿試二場。會試取中者稱貢士。一個半月後舉行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取中者稱進士,分三甲。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稱同進士出身。統稱“科甲出身”。

一般來講,取得功名,便得到了入仕機會。功名越高,機會越多,官職越大。一甲進士多任命為地位顯耀的翰林院編修、修撰、庶吉士等。翰林院是聚集才學極高學者的最高學術機構,於其中進一步深造後,可派為各省學政,或於中央、地方擔任要職。其他進士有的直接成為中央各部屬員或地方知縣。參加會試未能登科的舉人,可參加吏部舉行的“大挑”,一等者以知縣任用;二等者以教職(學政、教諭等)銓補。即使是“五貢”,也可經過各種考試(如優貢通過朝考等),得到七品京官、知縣、教諭等職位。而有功名者——即使僅為生員,均有資格捐納官職,均有機會被地方或其他官員保舉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