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礪儒1889年7月18日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高祖林漢源是清朝貢生,祖父林兆蓉是舉人,父親林達是秀才,因鼠疫早卒。大伯父出鴻是廩生,二伯父林遷是監生,叔父林適、堂兄林繩武均係優貢,被選入廣雅書院學習。林礪儒四歲喪父,母患癲癇,靠祖母養大,而培養教育則全賴伯父林鴻和叔父林適。林適是個教師,頗有學問,且善書法,外出教學時總把礪儒攜於身邊,讓他自幼受詩書熏陶。林礪儒長到入學年齡,伯父林鴻便聘了一位家庭教師來教他,並經常檢查他的學習情況,對他要求十分嚴格。1905年,林礪儒進高州高郡中學堂讀書。他學習十分勤奮,各種各樣的書都讀,曾積勞成疾吐過幾次血。191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即應信宜縣中義學堂之聘到該校任教,同年又參加公費留學日本的考試,選報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抱定了終身服務教育的決心。
1918年3月,林礪儒從日本回國,次年4月,到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大學(後改名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擔任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同年,五四運動爆發了。他支持學生運動,幫助學生辦平民學校,辦識字班。他對學生說:“教育家要培養進步的人格,以適應進步的社會!”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前身是北京五城學堂,是我國最早的一所公立中學。成為高師附中之後,本應“更有條件負起中學教育開路先鋒的重任”,然而由於領導思想守舊,問題很多,師生意見很大,經常發生學潮,以致成為少有人敢問津的地方。為了整頓附中,辦好附中,北京高師負責人擬派林礪儒兼任附中主任(校長)。1922年9月,林礪儒正式就職。在就職演說中,他指出:“中學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其基本任務是文化教育,是人們需要的普通文化修養的最高水平。”他試行“六三三”學製,將原來小學七年、中學四年改為小學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為了適應新學製,他組織教員製訂規章製度和教學計劃,編寫教材,自己草擬,自己試行,自己修訂,因而形成了一種勇敢負責的風氣。同時,對校風學風進行全麵整頓,提倡“師生互相親愛,互相協助”。針對過去教育脫離實際的做法,他提出教育應以生活為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重視給學生以係統的科學知識,在高中增設了第二外國語、解析幾何、微積分初步、初等力學、電磁學、分析化學等課程,同時,展開全校普及體育。此外,他還聘任了一批有學識、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員。經過這一係列的努力,高師附中風氣好轉,質量提高,成為一所全國仰慕的學校。在擔任高師附中主任期間,他於1922年和1925年兩次向當時的國會提出教育法草案,想為教育事業爭得憲法上的保障,但都沒有得到結果。
1928年,北京師範大學並入北平大學,改稱第一師範學院,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他著手對第一師範學院進行改革,增設了社會係,支持師生參加社會上的進步活動。他的這些做法不為當局所容忍。到1931年,國民黨教育部決定對第一師範學院嚴加整頓,停止招生一年,並解除了林礪儒的職務,派來了新校長。林礪儒憤然離開第一師範學院,南下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授兼教務長。1932年7月,他接受廣州市政府的聘請,兼任廣州師範學校校長。
1933年,廣東省政府為紀念古應芬(字勷勤),創辦勷勤大學,林礪儒應邀參加籌辦工作。該大學成立後,由當時廣東省主席林雲陔兼校長,他任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1937年,勷勤大學教育學院獨立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後又改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他繼續擔任院長。以這間學院為基地,他更放手地進行教育改革。在課程設置上,他打破常規,增添了一批公共必修課,如“新哲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說史”、“國際政治”、“世界革命史”等;先後聘請了一批進步教授,如張栗原、蔣徑三、李平心、高覺敷、陳守實等到校執教,還邀請著名民主人士鄒韜奮、錢俊瑞、楊東蓴等到校作形勢報告。他提倡思想自由,學術研究自由,學生可以組織各種社團,探討各種問題。他還帶領師生下鄉進行抗日宣傳,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41年5月,國民黨當局下令,改組文理學院,免去林礪儒的職務。消息傳開,全校震怒。師生們自發成立了“挽林委員會”,召開聲勢浩大的挽林大會,派出教師代表團前往韶關向省政府請願,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並通電全國。學生們還集體創作了《挽林戰歌》:風已來了,雨也來了!
我們學校在風雨中飄搖,
我們的生活在風雨中震蕩。
我親愛的同學們,團結起來!
我們的生活在風雨中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