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責善,朋友之道——王陽明講責善(2)(2 / 2)

指責和批評,隻能帶來更多的怨恨和不愉快,不僅解決不問題,還會使雙方的關係愈演愈烈。如若換成讚美和表揚,那麼事情的結果將南轅北轍,雙方的關係將會越來越緊密,甚至會成為很好的朋友。“理智、美麗和勇敢的讚揚提高了人們,完善了人們。”法國名人拉羅什富科對讚揚也是極度推崇。所以,不論我們麵對的是親人還是朋友,讚揚,是維護我們之間良好關係的最佳途徑,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對方的優點,將他們的缺點縮小到最小,當他們自己感到過失的時候,會因你的提醒而容易接受並改正。

王陽明推崇的仁愛精神,也包括了挖掘他人閃光點,多給身邊人鼓勵和表揚。因為隻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能得到發展。

惡人的惡需要被感化

舜征庸後,象猶日以殺舜為事,何大奸惡如之!舜隻是自進於義,以義熏烝,不去正他奸惡。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過來,乃知功夫隻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

——《傳習錄》

關於舜與象的故事,王陽明是這樣理解的:

舜被堯征召之後,舜的弟弟象整天都想著如何能把舜徹底殺死,這是多麼奸邪的事情?與此同時,舜卻將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自己修養,學會自我克製,用仁義去感化象,而沒有直接指出象的奸邪之事。然而,文過飾非,就如同惡人一般故意掩蓋自己的邪惡,如果直接指出他們的邪惡,反而會激發這種邪惡,讓他變得越來越壞。舜最開始感化象時,仍然引起了象的殺機,也是因為舜太過心急,這是舜的過錯。此後,舜才明白,若要得到和諧的關係和氛圍,關鍵在於自己,責難他人是最不應該做的事。

老子所提倡的“以德報怨”也是這個道理:對待惡人,不能用惡來回報他們,反而應該用善良的心來感化他們。如此,才能激發出惡人內心的善良和仁愛,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且自己主動地改過自新。

《老子》中曾寫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意思是,人民不怕死,那麼若是用死來恐嚇和威脅人民又有什麼用呢?老子的這番感悟,是來自春秋時期的政治局麵。當時,整個社會十分混亂,民不聊生,許多人為了生活,或聚而為盜,或揭竿造反。盡管朝廷用“砍頭”來約束民眾變成良民,也無法改變現狀。

老子的這番感慨當然不是針對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窮苦人民,而是泛指官府鎮壓盜匪的蠻橫手段。老子認為,為什麼一時間會有如此多的良民淪落為山上強盜?原因很簡單,做良民沒有活路。官府年年征收稅務,自然災害的來襲,都使當時的人民叫苦連天,唯有參與強盜的組織,搜刮一些富人的錢財,才能填飽肚子。在彈盡糧絕的生存環境下,再用“死”來威脅這些民眾,顯然是無用的。但若是在國泰民昌的狀態下,用法律的手段來約束民眾,將會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實際上,如果人人都生活在一個穩定又富足的環境下,將不會有人自甘墮落成為壞人。老子的感慨可以如此總結:“讓好人有條件做好人,讓壞人不需要做壞人。”國學大師南懷瑾這樣解釋老子的“以德報怨”的思想:“你對不起我,我不恨你,不報複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這就是寬容的心態所帶來的強大力量。

一個人在憎恨別人的時候,心裏總是邪惡的,希望他人遭到不幸與懲罰,在沒有如願的時候又會產生失望和煩躁感。在憎恨他人的時候,心裏總是看到別人的短處而忽略其優點,總是在言語上貶低他人、在行為上敵視別人,最後使得兩人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僵。但如果以德報怨的話,又有怎樣的結果呢?答案很簡單:“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十艮,恨自然會消失。”

寬容是智慧的表現,寬容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則是大智慧的表現。以德報怨,是成熟任性的象征,如此,人生便能收獲幸福與美滿。由此,在我們麵對別人對你的傷害時,請用安撫的手法來感化、熏陶那些傷害你的人,用善良引導他們發現過錯,改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