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責善,朋友之道——王陽明講責善(2)(1 / 2)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緊緊的,又在室內,就有意的追問:“真的不冷嗎?”景公點點頭。

晏子知景公沒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說:“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可是,你怎麼不為那些挨餓受凍之人想想呢!”景公被晏子問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羞愧難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千古名言警句,是仁者之為。在孔子眼裏,無論是誰,內心都有仁義的存在。人性本善的另一層意思其實就是人性本仁。仁愛,帶給他人包容和理解,給予自己感恩與快樂。

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設,離不開將心比心,慮他人之所慮的精神。一個有仁德的人,自然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周圍的人尊重自己,也就必須先尊重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推崇和愛戴。

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每到天寒時,便早早起床為全家人做早餐,這其中,還包含了家裏的仆人。雖已是古稀之年,她仍獨自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待。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廚房,飄到了院子裏。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後來到廚房,並接過楊夫人盛好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

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一席話說得兒子點頭稱讚。

楊夫人的善行不僅教育了兒子,還感動了仆人。她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心,得到了仆人忠心盡職工作的回報,也得到了仆人們對她的愛戴和尊重。

在這個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且十分複雜的年代,若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推己及人的美德必不可少。不論身處何境,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帶來真摯的情感,才能讓朋友越來越多,朋友圈子越畫越大。如此一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批評少一些,讚揚多一點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傳習錄》

王陽明倡導,朋友之間相處,應該少一些指責、責備,多一些鼓勵、讚揚,這樣才能很好地保持兩人良好的友誼。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對周遭的人都采取這樣的交往方式,少一些批評責備,多一些表揚鼓勵,這樣才能讓雙方愉快相處,共同成長。

批評,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行為,你可以逮著他人的小過失折射出很多觀點:這個人能力低下,考慮事情既不全麵又沒有邏輯性,還無法做到持之以恒等等。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更深入地觀察,在他人做事的時候多看到並提出他的優點,讓他有興趣持之以恒地做完這件事,並在做事的過程中找到自信。這樣做,不僅讓自己多了一個好幫手,更是對此人的一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沒有人不喜歡他人對自己的讚美,讚美可以讓人更容易親近,拉近雙方關係,是建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之處。

曾經有這麼一家人,他們經常搬家,原因在於無法與鄰居處好關係。不論搬到哪個地方,住在附近的人們都不喜歡他們一家人。時間長了,這家人十分懊惱,便請教智者,智者給了他們一個解決的辦法——要懂得說好話。

聽了智者的話,這家的女主人便執行起來。當她在菜市場碰到鄰居,便會誇讚鄰居的菜籃很別致,還要誇讚鄰居很會買菜,買的菜又新鮮又便宜;當她在送孩子上學的途中碰到鄰居也帶著孩子上學,便會誇讚鄰居家的孩子聰明又懂事;當她遇見鄰居老太太,就會誇讚老太太最近氣色好,顯年輕了不少;她對鄰居的稱呼也有講究的,年長的就叫大娘、嬸子、叔叔、大爺,見到年紀相仿的就以姊妹相稱……如此一來,他們家便迎來了良好的人緣,生意也漸漸好了很多,日子過得比以往開心愉快了很多。

讚揚,能讓受表揚的人感到愉快,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社會中,雙方的良好關係才能帶給彼此快樂心情。讚美絕對是一個很有效的交往技巧,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小李和小張在一家公司上班。兩人因一次合作展開了口交,此後關係一直都不怎麼好,彼此都不喜歡對方。一次,小李給小陳說:“我真是不喜歡小張的臭脾氣,動不動就鬧脾氣,不把我們當同事對待。你去勸勸她,讓她改改她的脾氣吧!”小陳聽了小李的話,第二天就找來小張談心。此後,當小李再次與小張碰麵時,小張對她笑逐顏開,還經常主動跟她搭話。小李也一拋前嫌,愉快地與小張相處。小李很好奇小陳是如何說服小張的。小陳笑了笑告訴她:“我跟她談心呀,就說我很羨慕她,公司裏的人都喜歡她,特別是小李,說她不僅長得漂亮,還溫柔善良,上次與她吵架真是不應該。就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