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發現,有一些人很有人緣,不論遇到誰,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贏得別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曆史上的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人。王陽明以他的切身體會,深知為人處世中的玄機,在這個問題上,他掌握了怎樣的奧秘呢?
謙讓就受益,互相攀比則受損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傳習錄》
有這麼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對相交甚好的朋友,因為兩人都是教徒,便相約一起去聖山朝聖。
他們經過十幾天的長途跋涉,終於風塵仆仆地來到了聖山。當他們正在山頂虔誠地朝拜的時候,一位滿頭白發的聖者突然出現,說道:“看你們如此虔誠,我將送給你們每人一個願望。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願望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則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聖者說完後,專注地觀察著這對好朋友。朋友A站出來對著朋友B說:“不如你先說你的願望吧!我比你年長,讓你先實現你的願望!”這時,朋友B急急忙忙地推托著:“不了不了,還是你先說吧,我還得想想呢!”“那等你想好了,再給聖者說吧!我們等著你”朋友A說著。
這時,朋友B更加著急了,隻見他突然皺著眉頭嚷嚷道:“奇了怪了,平時也沒見你有如此謙讓的心懷,遇到這事兒你便謙讓起來,你生活比我過得好,讓我得到兩倍的願望,你也吃不了虧啊!”
朋友A也急了:“怎麼就不吃虧了呢?!這可是兩倍啊,傻子才謙讓你呢!要麼你先說,要麼咱倆都說不了!”
聽了朋友A如此決絕的回答,朋友B徹底憤怒了,對聖者說道:“聖者,既然他一定要讓我說,那我就說了,請你弄瞎我的一隻眼睛吧!”話音剛落,朋友B的一隻眼睛立刻什麼都看不見了。與此同時,朋友A的雙眼都失明了。聖者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這個故事看似可笑誇張,但現實生活中也是常見的。好朋友之前不能相互攀比嫉妒,謙讓才能使友誼長存。若是選擇了比較,那麼受傷的則是雙方。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謙讓”才是能讓友誼更加深厚的交友之道。
謙讓,顧名思義即謙虛、忍讓。故事中的兩位教徒若是能稍稍謙讓一些,讓自己受益較對方少一點,就會收獲不一樣的結局,而這個結局隻會是皆大歡喜。但,心胸狹隘的雙方在關鍵時刻都忘記了謙虛和忍讓,反而讓嫉妒衝昏了頭腦,做下了傷害彼此的事,這可真是得不償失。
王陽明的交友之道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想得到一份真摯的友情,受到他人的認同和欣賞,謙卑、忍讓是必須的處事方式,若是你事事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而不管不顧他人感受,那麼,友誼甚至是愛情、親情都會與你越行越遠,讓自己從此孤獨一生。
一個人立身處世最愜意的方法就像《菜根譚》中所說的:“路留一步,味讓三分。”行走於狹窄小徑時,請留一點餘地給朋友;品嚐美味佳肴時,請將可口之物留一些給朋友。如此,朋友將不會遠走,人生也將不會孤獨。
與朋友相處,讓一步海闊天空,天長日久,朋友在感受到你的真情後,便會學習你的處事之道,與你謙讓而行,所謂“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待人接物,用寬大的心懷包容他人,給予他人方便,才能獲得日後雙方的愉快相處。
上述的處世之道來源於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彌勒菩薩”所寫的《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步原來是向前”,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當今社會,又有幾個人能明白其中的深刻含義呢?伴隨著經濟的繁榮,人與人的相處多了一層攀比之風,比誰的打扮更時髦,比誰的老公更富有,比誰的房子更大……太多的欲望遮住了我們原本純淨的雙眼,滿眼的嫉妒讓生活越來越無趣,除了物質,所剩無幾。
中國人的“麵子思想”十分嚴重,這是有目共睹的。有車的強過坐公交車的,開寶馬的強過開捷達的,開跑車的強過開普通四驅車的,有專屬司機的強過自己開車的……可在攀比之後又剩下了什麼呢?孤獨、寂寞、沒有交心朋友,這一切的痛苦都是攀比之心造成的。
作繭自縛也莫過於此,毛毛蟲作繭是約束自己,是在為化蝶做準備;而好攀比之人是在給自己建造牢房,將自己與朋友、與家人一層一層地隔開拉遠,讓自己孤獨終老。
欲得人心,須容人之過
及至吾身與吾親,更不得分別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此處可忍,更無所不忍矣。
——《傳習錄》
對於包容他人的過錯,王陽明有著自己的一番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