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責善,朋友之道——王陽明講責善(1)(2 / 2)

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著奇裝異服向王陽明求學,想拜王陽明為師,王陽明答應了。學習了一段時間,這人便打算自立門戶,獨自出去遊曆、講學,他的行頭依然是怪異奇特。臨走前,王陽明問他為什麼喜歡穿成這樣?此人說道:“我此舉乃是反對理學陋規、講究心學爾”。王陽明一聽便知他說的這些都是借口而已,便毫不留情地戳穿他的謊言說道:“我看你是怕別人看不起你,才選擇穿著奇異的服裝!想要出人頭地,可不能走如此偏門左道之路!”此人聽後,臉上一紅一紫,像是有人脫光了衣服似的羞澀難當。想到計劃已被老師看穿,沒臉繼續留在這,他便想黯然離開。沒想到的是,王陽明不但沒有計較他的過失,還好言相勸讓他留下來繼續學習知識。此人被王陽明的善舉感動,決定洗心革麵,一心向學,最終拋棄“歪思想壞腦筋”,成為王陽明最得意的門生,即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

作為上級或者師長,不能容忍下屬、學生的過錯與不足,久而久之就很難在下屬或者學生之中樹立起威信。

若凡事都錙銖必較,沒有一顆包容之心,隻會讓身邊的人如履薄冰般的做事,毫無自信、戰戰兢兢地做事肯定不會做得非常完美,到頭來還是會影響自己的事業。小事能容,大事指導。作為上級,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容忍下屬的過失,有懲有罰才能促其成長。

楚莊王在中原屢次勝利後,決定設宴款待群臣。為了讓大家玩得盡興,楚莊王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向大家敬酒致謝。

此時已夜色漸黑,下人們點好的蠟燭在大廳內搖曳著,正當妃子與群臣杯酒相撞之時,蠟燭被一陣狂風吹熄,屋內一片黑暗。楚莊王的妃子站在群臣之間,突然,自己的袖子被一人拖曳住,她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掙脫出來,在掙脫的過程中,她還順手將此官員帽子上的纓扯斷,作為物證來向楚莊王指證此人的非禮行為。

掙脫出來的妃子踉踉蹌蹌地來到楚莊王麵前,滿眼淚光的她向楚莊王哭訴著。然而,楚莊王的反應讓人出乎意料。他說道:“今天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是沒有喝盡興!”群臣聽罷大王的話,利索地扯斷了自己的帽纓。當蠟燭被重新點燃,每個人的帽纓都被扯斷,非禮妃子的人才逃過一劫。對於楚莊王的舉動,妃子大為不滿,不知其為何意。楚莊王說道:“酒後失態是人之常情,我不能為這一點過錯邊讓我的臣子失顏於人,這不僅會傷了他的心,還會破壞宴會的氣氛,得不償失啊!”

此事不久,楚莊王的軍隊裏便出現了一名勇於殺敵的猛將。這名猛將出現在攻打鄭國的戰役上。此次戰役是楚莊王借口鄭國與晉國在鄢陵會盟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的戰役。在三個月的時間裏,這名猛將帶領士兵發起了數次衝鋒,殺敵甚多,敵人聞之喪膽,隻得投降。戰爭勝利後,楚莊王為猛將論功行賞時才知曉他名叫唐狡,但是楚莊王並不知道的是,這位猛將便是當日非禮妃子的臣子。此次他奮勇殺敵,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報答楚莊王的恩情。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領導者在包容下屬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隻有容人之過,念人之功,諒人之短,揚人之長,才能得到下屬的傾力回報,自己的事業才會輝煌起來。

人生在世,孰能無措?犯錯之後的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錯,希望改過自新。如此,我們為何不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對待他?為何不多給一次機會給犯錯之人?給他們一次改過的機會,實際上也是給了自己一次被他人報恩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想他人所想,慮他人所慮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親民”就像《孟子》中所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的意思。百姓不仁愛,舜就讓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讓他們互相親近。而要和他人互相親近,人們就需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王陽明無論是官在要職之時,還是被貶偏遠之地,都一如既往王地關注百姓的生活,將心比心地為他們著想,從不因自己的困苦而忘卻百姓的困苦。

關於推己及人,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春秋時,有年冬天,齊國下大雪,連著三天三夜還沒停。

齊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廳堂欣賞雪景,覺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幾天,則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著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說:“下了三天雪,一點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時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