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從英雄到罪人(1 / 3)

汪精衛(1883—1944),名兆銘,又叫季新,字精衛,廣東番禺(今廣州)人。

1910年4月16日,27歲的汪精衛因為刺殺清攝政王載灃被捕入獄,一句“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使他成了名噪一時的革命英雄。

清末,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頻繁海動,但是在1907年至1908年間,一係列起義均告失敗,革命誌士犧牲的同時,同盟會組織內部也嚴重分裂,很多人情緒低落。這些都刺激了當時還是堅定革命者的注精衛走上極端的道路,他要效仿當年吳樾血濺五大臣、徐錫麟安慶刺巡撫,組織暗殺團,“藉炮彈之力,以為激動之方”。一開始,汪精衛和他的暗殺團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曾經打算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和直隸提督端方,但是都沒有成功,還差點暴露。不知是誰提議,暗殺團突然意識到“京師”才是根本之地,在那裏才能成事,振奮人心。於是,1909年9月,暗殺團先鋒黃複生先到北京,12月,汪精衛帶著戰友兼愛慕者陳璧君等由香港人京。

暗殺團在琉璃廠開了個守真照相館做掩護,假戲真做地幹著攝影的買賣。最先他們想暗殺的是慶親王奕劻,但奕劻戒備太過森嚴,未能得手。與此同時暗殺團得知貝勒載洵、載濤等人正在國外考察立憲問題。

因此,欲等考察困從歐洲考察外國海軍歸國後,便準備到車站他們。這天,汪精衛等拿著盛炸藥的鐵壺,在東車站口等候,陳壁君在騾車上接應。可是火車到站時,站上戴紅頂花翎的人太多了。他們根本辨認不出哪個是目標,也隻好作罷。幾次不成,大家決定“擒賊先擒王”,就殺攝政王載灃——當時皇帝溥儀的父親,實際的掌權者。而且大家認為不能再用裝不了多少炸藥的鐵壺,而是專門跑到騾馬市大街鴻太永鐵鋪訂做一個可盛四五十斤炸藥的鐵罐傲暗殺工具。

雖然自己在盡力地掩飾真實的身份,但他們的活動絕不是一個小小的照相館就能夠掩飾的。他們沒有長辮子,每天西裝革履進進出出,已經引起了巡捕的注意1910年2月2日晚上,他們竟然還聚會在一起,開懷暢飲,“歡聲且達於戶外”,巡捕們更把他們當成了重點監視的對象。

載灃的醇親王府在後海北岸,每日上朝必經甘露胡同、鼓樓西大街、地安門大街,過景山至紫禁城。暗殺團原準備在鼓樓前的矮牆上投擲鐵罐,但偏偏鼓樓大街改修馬路,載灃改變了上朝的路線,幾經周折,汪等人終於決定在王府附近的小石橋上(現在這座小橋已經不複存在)埋炸藥,接出一根引爆電線,人躲在橋北邊的陰溝裏用電打火引爆,炸死攝政王。

3月31日(清宣統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晚,汪精衛等用照相的遮光布把炸彈包好,用騾車運到橋邊。黃複生與喻培倫來到橋下挖坑。突然聽到四麵響起狗叫聲,隻好作罷。第二天晚上再來,又發現敷設的電線太短,不夠用。從幾次的反複也可以看出,暗殺團的準備並不十分充足。當兩人第三次來到小橋的時候,暗探盯上了他們。黃複生發現“有三人持燈籠下橋尋覓”、“良久乃出”。他認為事情可能暴露了,趕緊讓喻培倫回去告訴汪精衛等。也就在這天晚上,警察把炸藥罐搜走了。

暗殺團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喻培倫赴東京重新購買炸藥,黎仲實、陳璧君赴南洋籌款,汪精衛、黃複生仍留守北京,等炸藥到用的辦法。這一留守,把汪精衛送進了監獄。

王府附近發現炸藥的事情弄得滿城風雨。有人說是溥倫貝子幹的,目的是篡位;有人說是慶親王與肅王有矛盾,借此來中傷肅王;還有人說炸藥是載洵、載濤兩貝勒從英國帶回的,因為包炸藥的紙上寫有“信敦”字樣。清政府如同大禍臨頭,出動了所有的偵探,要求盡快破案。

4月16日上午。汪精衛、黃複生正在交談,有人突然夾對汪精衛說:“四老爺,四老爺,照相館內有人請黃爺去。”原來是鴻太永鐵鋪老板指證裝炸藥的鐵罐是守真照相館訂做的,黃複生立即被捕,接著汪精衛也入獄。謀刺攝政王應當淩遲處死。但是當時的清玫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為了穩定民心,也不敢輕易下手。當時統治層有兩種意見:部分官僚包括攝政王自己在內,認為應該對他們判處死刑:但是以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卻認為在預備立憲期間,殺幾個革命黨入,無濟於事,反而會使更多的革命黨人鋌而走險,為了“標榜立究,緩和人心,並羈縻黨人起見,不如從輕發落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