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曆史學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他在1944年為紀念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300周年寫的一篇文章,記述了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由勝利走向失敗的過程和原因。這篇文章首先在1944年3月19日重慶《新華日報》上刊出,這一天正是300年前李自成攻下北京的日子。當時在延安的毛澤東,對郭沫若的文章大加讚賞,並批示有關部門立即刊印,把它列入整風重要文件,讓全黨高級幹部認真學習。
毛澤東為什麼倡讀《甲申三百年祭》和重視對李自成的研究呢?這是因為,他從李自成的成功與失敗中得出深刻的曆史教訓——李自成之所以成功,是他依靠農民群眾,順乎人心的結果;李自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驕傲,因為腐化,從而失去人心。在全國即將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及時敲起了防止驕傲、防止蛻變的警鍾。
1948年12月中旬,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彭真和葉劍英受命負責接管北平,彭真任市委書記,葉劍英任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兼市長。1949年元旦剛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當時,毛澤東正準備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他給大家出了一個題目,進城以後到底怎麼辦?要求廣泛征求意見。會議期間,大家進行了熱烈討論,據薄一波的回憶,討論得比較多、而且認為比較重要的意見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是要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廣大的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努力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任何政策的製定,都必須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任何政策的實施,也必須依靠大多數人的團結奮鬥。脫離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就會舉步維艱,一事無成。這一條在革命成功以後尤其要經常加以注意。
二要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經得起勝利的考驗,千萬不能做李自成。李自成進了北京,他和他的部下就是吃了陶醉於勝利的大虧,很快就腐化起來,結果隻做了40天的“大順皇帝”就失敗了。這樣的曆史悲劇絕不能在我們共產黨人身上重演。要好好看看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教育廣大黨員堅持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堅持走群眾路線,自覺接受人民的民主監督。
三是為了防止居功驕傲、貪圖享樂,務必嚴定製度、嚴明紀律。首先要約法幾章,上下恪守,例如不請客,不送禮,不做壽,不以人名命名地名等。這些事看似尋常,但對於保持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清正廉明和謙虛謹慎,是有深遠意義的。
上述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許,在後來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有的內容已經寫在了會議的決議中,有的作為規定確定了下來。
1949年3月23日,當中央機關離開河北西柏坡,搬遷到北平的前夕,毛澤東臨上車前,向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領導同誌說:“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後就變了,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彭真率領接管隊伍進城之前,毛澤東當麵囑咐彭真和葉劍英,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他語重心長地對彭真說:“接管北平,影響中外,你們務必辦好,不要犯接收石家莊初期的那些‘左’的錯誤。”他還說:“接管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企業都要原封原樣、原封不動地接下來,慢慢處理,人多了不要緊,3個人的飯5個人吃嘛!”
彭真把毛澤東的囑托牢記在心,他深刻體會到,當時毛澤東對如何接管好北平這個大城市,是反複思考非常慎重的。按照這一思想,彭真很注意在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十分謹慎。
彭真牢牢記住一句話:“共產黨接管北平,絕不能當李自成。”具體接管過程中,在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處理私營企業中的勞資關係,穩定市場等方麵,他都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製定了一係列合情合理的政策。葉劍英也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是“跳下水去學泅水”,沒有經驗,就摸索著學習。但有一條,必須慎之又慎,絲毫大意不得。尤其是在取得一些成功經驗之後,更要虛心前行,切不可傲然躁進。否則就很可能嗆水,甚至被淹死。葉劍英的這些話,也反映了新任市委書記彭真的思想和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