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5)奔赴西南建三線(2 / 3)

1965年,西南三線建設全麵展開,同年3月,中央批準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程子華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西南三線建設項目大多是國家重點國防工程,有些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多數處在崇山峻嶺之中,工作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程子華號召大家樹立吃大苦、耐大勞的革命精神,要在荒山僻嶺中紮下根、站住腳、做出成績來。從國家計委副主任的崗位來到三線建設第一線,程子華已是年近60歲的人了,戰爭年代雙手又留下了殘疾,但他始終保持戰爭年代堅忍不拔、頑強拚搏的精神,足跡幾乎踏遍了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大多數高山峻嶺,在森林峽穀、田野荒原和江河湖畔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

“文革”期間,程子華因受到衝擊而被關進監獄,他把牢獄生活當成磨煉自己意誌和深入思考的過程,頂住“極左思潮”的壓力,在獄中堅持學習與思考,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僅憑記憶寫出了1萬多字的《西南三線建設工作的報告》,回顧和總結了三線建設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值得注意和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托人把這個報告轉交給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看後給予高度評價,成了西南三線建設的一份珍貴曆史材料。

“四人幫”被粉碎之後,程子華得以恢複名譽,重新出來工作。他考慮到全國解放後自己一直做經濟工作,親身經曆了西南三線建設重大項目的籌劃與實施,既有成功的實踐,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訓,所以仍然關注著西南三線建設的情況。雖然離開三線建設工作崗位多年,仍時時牽掛著那裏的建設者們。

1977年底,他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身份,再次到當年戰鬥過的攀枝花工業基地考察,再次登上附近的寶鼎山觀望基地全貌,深入了解基地的生產、生活情況,切實感受一線職工的建設熱情。回到北京後,他向黨中央送交了《關於西南三線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實事求是、秉筆直言,客觀評價了三線建設特別是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同時對三線建設的得失不加掩飾地進行了反思,為以後西南三線建設、大西南的開發建設,積極建言獻策,受到中央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小資料:

開國曆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

1949年9月至1950年9月:程子華(主席)

1950年9月至1951年3月:裴麗生(代主席)

1951年4月至1952年4月:賴若愚(主席)

1952年4月至1955年2月:裴麗生(主席)

1955年2月至1956年4月:裴麗生(省長)

1956年4月至1956年5月:王世英(省長)

1956年5月至1958年11月:衛恒(代省長)

1958年11月至1965年12月:衛恒(省長)

1965年12月至1967年3月:王謙(省長)

1967年3月至1971年4月:劉格平(主任)

1971年4月至1975年5月:謝振華(主任)

1975年5月至1979年12月:王謙(主任)

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羅貴波(省長)

1983年4月至1992年8月:王森浩(省長)

1992年8月至1993年1月:胡富國(代省長)

1993年1月至1993年9月:胡富國(省長)

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孫文盛(代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