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5)奔赴西南建三線(1 / 3)

程子華是山西省運城人,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很早就離開家鄉,轉戰南北,在2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新中國成立後,程子華擔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山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程子華深愛著他的家鄉,家鄉人民也對程子華懷著深厚的感情。三晉大地留下了程子華英勇戰鬥、艱苦創業的足跡。

程子華主政山西時間不長,隨即奉調北京,長期擔任中央經濟部門的領導工作。

程子華奉調北京之後,在中央擔任的第一個職務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他是1951年初到任的。建國初期的合作總社除負責管理供銷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外,也負責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工作,直到1955年,手工業合作社才從供銷合作總社中分離出來。

60年代初,國民經濟麵臨嚴重困難,受命於危難之際,程子華來到國家重要經濟部門,擔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直接在計委主任李富春的領導下工作。

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戰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台灣當局製造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麵對迫在眉睫的戰爭形勢,國防安全已經成為頭等大事。

5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分析國際形勢及經濟建設等問題,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建設西南三線的構想,他深情地說:“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建設不起來,睡不著覺。”他這裏所說的攀枝花,實際是整個西南三線建設的代名詞。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緊時間,建設三線,加強國防,進行備戰”的戰略決策。爾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將攀枝花鋼鐵基地等列入三線建設的首批重點項目。周恩來總理指示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程子華,牽頭組成聯合調查組,前往攀枝花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建設規劃與可行性方案。聯合調查組由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員組成,程子華擔任組長。

1964年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當時的判斷是,戰爭會早打、大打,因此要搶時間、爭速度,趕在戰爭爆發前盡快建設“三線”戰略大後方。於是,國家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隨之拉開序幕,範圍涉及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市)、湖北、湖南、貴州、陝西等13個省及自治區。

8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中央提出了《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並提議在國務院成立由13人組成的三線建設專案小組,李富春任組長,薄一波、羅瑞卿任副組長,程子華為小組成員之一。

9月初,根據中央提出的“統一規劃、多點布局”的指示,程子華率領調查組奔赴祖國大西南,他帶領國家部委、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各省的眾多專家、學者、領導幹部,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實地考察,經過20多天的調查研究和反複論證,確定了攀枝花等大型項目的選點、布局方案,初步擬定了三線建設的長遠規劃。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親臨攀枝花視察,在昆明聽取程子華的情況彙報後非常滿意。

11月下旬,程子華專程向毛澤東、周恩來、李富春和薄一波作了西南三線建設情況彙報,詳細彙報了攀枝花鋼鐵項目、重慶兵器工業項目、西南地區重點煤電項目等籌劃與建設情況,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對程子華前期的工作表示充分認可。在程子華的精心參與主持下,西南三線建設籌備順利,開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