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夫”蒙文原意是“紅色之子”。烏蘭夫幼名慶春,原名雲澤,蒙古名烏雲達賴,1941年改蒙古名為烏蘭夫。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烏蘭夫的感情始終同人民息息相通,概括他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人民之子。
烏蘭夫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個蒙古族家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後,他考入歸綏(今呼和浩特)土默特旗高等小學,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身到反帝愛國運動之中,成為“早期覺醒的蒙古族青年”的傑出代表。考入北京蒙藏學校後,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萌發了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思想,參加學生運動時,為反對日貨遊行示威,砸毀了日本投資的電燈公司。
1925年11月,烏蘭夫離開家鄉前往蘇聯求學,一路同行的還有張聞天、王稼祥、楊尚昆、伍修權等。在開往蘇聯的輪船上,烏蘭夫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胸懷救國誌,肩負民族托”,表達了烏蘭夫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烏蘭夫在第1期第6班學習,由於他學習勤奮,成績優良,被允許提前畢業,安排到莫斯科步兵學校參加軍訓,然後被調到東方大學政治班做教學翻譯。
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烏蘭夫以大會工作人員身份參與會議文件翻譯工作。在國內白色恐怖的情況下,他堅決要求回國工作。1929年6月,經組織批準,烏蘭夫從蘇聯繞道蒙古人民共和國回到內蒙。烏蘭夫從蘇聯回來時沒有帶什麼金銀財寶,也沒有帶槍支彈藥,而是千裏迢迢從蘇聯帶回來一套俄文版的《資本論》,這套書幾經周折一直保存在烏蘭夫家中。
回到家鄉後,烏蘭夫以故居為中心,在周圍村莊建立起十幾個農民協會,開展抗租抗稅鬥爭,經過縝密組織,建立了隱蔽的黨員和革命者聯絡點,選送蒙古族優秀青年到蒙古人民共和國黨校學習,在蒙古族青年中秘密發展黨員,為黨培養民族幹部。在他的家鄉,烏蘭夫接受王若飛指示,從事黨務、軍運和情報工作,並同家人在住宅中掩護過上級派來的情報員。不久,烏蘭夫接任了中共西蒙工委書記職務。
烏蘭夫的革命生涯,給自己家庭帶來的幾乎是滅頂之災。家中的房屋先是被日本侵略者、後被國民黨軍3次焚毀。據目擊者說,日本人焚屋的大火幾天幾夜未曾熄滅,家裏的所有家具、書籍均被付之一炬。烏蘭夫的父母隻得背井離鄉,乞討為生,在顛沛流離中先後故去。烏蘭夫的胞弟雲浦,曾任大青山抗日遊擊隊蒙古支隊隊長,作戰勇敢,犧牲時年僅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