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說過,在朝鮮戰場,要把“三楊”拿出去,讓“三楊開泰”。周恩來所說的“三楊”是指揚名朝鮮戰場的楊得誌、楊成武和楊勇,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三楊”均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3年4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那間寬大簡樸的辦公室裏,揮動遒勁有力的大筆,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簽署命令:任命楊勇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
5月5日,楊勇和剛被任命為20兵團政委的王平應召晉見彭德懷。楊勇和王平早在第1次反“圍剿”時就結成了戰友,後來,楊勇在彭德懷指揮的紅三軍團第10團擔任政治委員,而王平則在第11團擔任政治委員,彭德懷對他倆深為信任。
彭德懷簡要傳達了毛澤東關於當前朝鮮戰場形勢分析及戰略構想,交代了第20兵團入朝作戰任務,楊勇與王平表示:“請彭總放心,並請轉告毛主席:我們一定完成任務。”
5月16日,楊勇和王平來到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所在地檜倉。楊勇見到誌願軍副司令員楊得誌,老遠就高聲喊道:“老楊哥!”他倆早在1936年就相識了,抗日戰爭中一起參加平型關大戰,並肩開辟和堅持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又一起戰鬥,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楊勇入朝之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打了3年,經過艱苦的戰鬥,美方終於在6月8日與中朝方麵達成協議,實現朝鮮戰爭全麵停戰,正在籌劃簽字儀式。可是,就在彭德懷從北京前往朝鮮簽字途中,李承晚企圖利用中朝戰俘問題破壞談判,使戰事再起。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建議“給李偽軍以沉重打擊,再殲敵1.5萬人”。毛澤東次日即複電“同意”。並非常肯定地指出:“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誌願軍總部在接到毛澤東複電後,立即下達了作戰命令,決定以楊勇王平兵團為主發起金城反擊戰役。
6月24日,楊勇向誌願軍司令部報告,準備以5個軍的強大兵力,在金城以南實施進攻,拉直金城以南戰線。誌願軍司令部批準了楊勇的作戰計劃。
7月13日,金城反擊戰打響。21時整,楊勇一聲令下,千門大炮瞬間齊鳴,一串接一串的炮彈映紅了夜空。楊勇指揮20兵團3個突擊集團向李承晚軍隊4個師25公裏防禦正麵展開猛烈突擊,一小時後即突破敵人前沿陣地。經過21個小時激戰,誌願軍全部突入對方縱深陣地,不僅拉直金城以南戰線,推進95公裏,而且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殲敵1.4萬餘名,戰役第一步任務全部完成。
遭到打擊的敵軍驚慌狂叫。“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於16日從東京飛到金城前線,召集美第8集團軍司令泰勒和南朝鮮國防部長官孫連一策劃反撲,力圖扭轉戰局,此時,他們才了解到指揮這場戰役的是年方四十幾歲、身經百戰的誌願員20兵團司令員楊勇。
6月27日,金城戰役勝利結束,20兵團共計殲敵5萬多人,超過預定殲敵數目的5倍。收複土地178平方公裏,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戰線,造成了對中朝方麵極為有利的勢態。7月24日,談判雙方最後一次校正了軍事分界線。“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懷明確表示,今後“保證停戰條款將被遵守”。
金城反擊戰是誌願軍對敵堅固陣地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進攻戰,在戰役指揮上,從選擇主攻方向到確定對敵陣地突破與縱深作戰,以至於組織步坦炮密切協同,都充分顯示了楊勇司令員的卓越才華。戰役結束後,楊勇到誌願軍總部彙報工作,大家向他祝賀,楊勇謙虛地說:“這次戰役是彭總和誌願軍首長指揮得好、部隊打得好的結果,也是朝鮮人民支援得好的結果。”
小資料:
開國曆任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
1949年12月至1955年2月:楊勇(主席)
1955年2月至1965年7月:周林(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