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9章 (5)開拓青海建功業(1 / 2)

青海省是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稀少的多民族區域,建省初期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民族問題去展開。趙壽山對此十分重視,根據青海多民族地區,民族間存在曆史隔閡的情況,確定“以穩步前進,耐心地提高群眾覺悟,團結各民族,建設人民的新青海”為施政基本方針,他經常聯係各民族上層人士和宗教首領,消除他們的疑慮,增進了解和感情,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在以趙壽山為主席的省政府領導團隊中,藏族的喜饒嘉措和回族的馬樸均擔任副主席。喜饒嘉措大師是青海著名的愛國高僧,受到宗教界、政界及群眾的尊敬;馬樸是甘肅臨夏人,曆史上馬氏家庭在青海的勢力很大,他作為回族代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在回族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趙壽山對這兩位副主席都非常尊重,遇有重大事情都事先和他們協商,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共同開展工作。

為了逐步改變各民族之間猜疑、仇視、分裂等不團結的狀況,貫徹執行民族平等團結政策,解決各族人民當時的迫切問題。1950年4月11日,趙壽山主持召開青海省人民政府第14次行政會議,決定從青海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盟旗千百戶製度暫時維護原狀,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逐步解決曆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壓迫和民族隔閡問題。10月18日,趙壽山主持召開青海省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強調推進青海建政,要把民族問題擺在第一位。在趙壽山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推動下,青海省各縣陸續召開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大力宣傳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按民族平等原則采取調解方式解決各族群眾糾紛,取得了各族群眾的擁護。為開展民族區域自治工作,推進各民族經濟文化建設,在組織上、政策上及施政工作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樹立了政府在各族群眾中的威信。

在日常工作中,趙壽山經常教育漢族幹部不要有大漢族主義,要平等對待各少數民族。他還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舉辦了少數民族青年幹部訓練班,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他經常下鄉下廠深入基層,訪貧問苦,解決實際問題,不顧年邁體弱經常到青海牧區各縣視察,跋山涉水,深入帳篷,和牧民促膝談心,喝油茶、吃藏巴,與少數民族幹部群眾建立了密切感情。視察期間,當他看到年幼的哈薩克族娃娃們缺衣少穿的困難情景,深有感觸地說:“你看馬步芳把少數民族壓迫成什麼樣子,我們一定要拯救他們。”回到西寧後,他指示省政府專門給哈薩克族撥放了救濟糧和救濟款。他這種以身作則、調查研究的艱苦奮鬥精神,感染了在青海工作的許多民族幹部,曾擔任青海省軍政委員會副秘書長的紮喜旺徐深有感觸地說:“趙主席真是我們的心上人,他那麼大年紀,還像一匹駿馬奔馳在草原上的每個帳篷,真是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他給青海人民留下了深刻的難以忘懷的良好印象。”

1952年11月9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趙壽山調陝西省政府任職,由張仲良接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趙壽山原本是陝西人,奉命離開青海又回到家鄉擔任陝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在此後的工作中,他為陝西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小資料:

開國曆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

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趙壽山(主席)

1952年11月至1954年6月:張仲良(主席)

1955年1月至1958年3月:孫作賓(省長)

1958年3月至1958年6月:孫君一(代省長)

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袁任遠(省長)

1962年8月至1963年12月:王昭(代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