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濟慈(1795~1821年),19世紀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出身於倫敦一個貧寒家庭,很早便喜好文學,但是沒有機會求學深造。曾當過外科醫生的學徒,後來又在倫敦醫院當過實習生和醫生助手。創作生涯始於1816年,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帶有模仿痕跡,其中也有像《蟋蟀和蚱蜢》、《睡眠與詩》等佳作。1818~1819年是詩人最痛苦、創作也最旺盛的時期,先後完成了長詩《安狄米恩》、《秋頌》、《希臘古甕頌》和民歌詩體《無情的莢人》,十四行詩《燦爛的星,願我能似你永在》等。除此之外,他還寫了戲劇《奧托大地》,長詩《伊莎貝爾》、《聖亞尼節的前夕》、《拉米亞》和未完成的《海披裏安》。
《夜鶯頌》是濟慈詩歌最著名的代表作。
《夜鶯頌》共有八節,每節是十行,因此總共有80行。詩人通過對夜鶯歌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他堅信美的事物是永恒的,什麼也毀滅不了它。
一開始,詩人寫道:“我的心兒在痛,昏沉沉的麻木,把我的感官折磨,仿佛飲過迷藥,又似剛把鴉片吞服。”他用匠心獨運的比喻,襯托出自己在傾聽夜鶯歌聲時候那恍如睡夢、如癡如醉的情景。濟慈利用感覺和心情來表現出夜鶯歌聲的美麗和動人。因此,盡管詩人的“心兒在痛”,但是,歌聲的迷醉讓詩人把憂鬱和痛苦一起忘掉,願意沉入無邊的“忘川河”之中。
接著是美酒,詩人在歌聲的引導下,馳騁在美酒鮮花的想象中,遊蕩在醉酒賦詩的意境中。他說:“哦,但願嚐一口葡萄美酒”,美酒是醉人的,醉人的美酒帶給詩人的是無盡的才思,泉湧的靈感。所以,詩人讚美美酒,“一嚐酒想起那綠色的大地,想起舞蹈、戀歌和陽光下的歡樂!但願有一杯洋溢著南國的溫暖,滿滿的鮮紅的靈感之泉。”醉酒後的感覺是無憂無痛的,所以,詩人“但願我一飲而盡,悄離人世,和你一起隱沒在幽暗的林間。”
可是,為什麼要用美酒來忘卻呢?為什麼詩人要用沉醉不願醒來“隱沒在幽暗的林間”呢?詩人在第三節中描述了原因。這一節概括了人間的悲劇。詩中說“遠遠地,遠遠地隱沒,忘卻那你在林中從不知道的一切,忘卻那疲倦、不安和煩惱,忘卻那人們悲歎的世道:癱瘓的老人顫抖著悲哀的殘發,年輕人變得慘白,憔悴,夭亡”,所以,詩人認為,人世間是一個充滿煩惱和哀愁的地方,人世間是“滿眼絕望”的地方,所以,詩人要選擇逃避,邁向那理想中的美麗之地,無憂之地。
所以,在詩的第四節,詩人就說,“飛去吧!飛去吧!我要飛向你處”。他就是要借助自己的想象,飛向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但是,詩人也認識到,美酒讓人迷醉,但無法讓人企及高遠,因此詩人想借助詩來達到理想的境界,他說,“不坐豹拉的酒神的車子,而乘詩神無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