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小林多喜二(1 / 1)

日本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作家小林多喜二深受世界人民愛戴,他的作品鼓舞人心,他的死令人震怒。1933年2月20日,作為共產黨的地下聯絡員,小林多喜二在東京街頭從事緊張的工作,然而他卻被法西斯政府的走狗當場捕獲,是叛徒出賣了他。隨即他遭受了嚴刑拷打,持續了將近大半天的殘酷折磨,也未能撬開小林多喜二的口,他終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黨的機密。

這一年,小林多喜二正處在29歲的英姿勃發的年華。

魯迅先生親自拍去唁電,小林多喜二的革命業績“我們不會忘記的”,中日兩國人民“正在堅強地沿著小林多喜二同誌的血路攜手前進”,這表達了中國人民深沉的哀悼。

然而,誌士的鮮血不會白流。小林多喜二以他年輕的生命為自己的英雄著作留下了最好的腳注。他的一生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一生,也是為日本文學奮鬥的一生,他的創作具有奮發向上、剛健質樸的革命現實主義傾向,以強烈的激憤和堅韌的毅力,描繪出20世紀初期日本無產階級英勇鬥爭的壯麗畫卷,奠定了日本左翼革命文學的基礎,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傑出代表。

小林多喜二的第一部革命作品是中篇小說《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這部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曆史事件。1928年3月15日,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伸出魔爪,絞殺正在蓬勃開展的日本工農運動。

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下,大批黨員和進步人士被捕入獄,慘遭殺害。

電閃雷鳴的激烈鬥爭使小林多喜二深受震撼,他決心以自己的筆對這一事件做出深刻的記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發表於“三·一五”事件發生後3個月,這部力作以大無畏的精神揭露了事實的真相,塑造了革命者——工人出身的黨幹部渡的光輝形象,同時暴露出法西斯的魔鬼麵目,在當時日本社會引起極大的震驚。

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現實性成為日本左翼文學劃時代的代表作。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另一部力作。這部作品取材於真實的工人運動,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曆的小樽工會的活動為基礎,描寫了1928年日本函館一帶發生的蟹工船工人的罷工事件。小說寫的是北海漁業公司的一艘捕撈螃蟹的漁船“博光號”上發生的鬥爭。

“博光號”本是二艘破舊不堪的爛船,經過簡略的改裝,被派往深海作業,其危險可想而知。船員大部分是失業破產的勞動者,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船上來做苦工,而這裏的待遇是非人的嚴酷,一名叫做淺川的監工時時對他們加以壓迫和欺侮,船員們逐漸由小規模的反抗到團結起來進行罷工鬥爭。小說表現了工人由自發到自覺的鬥爭過程,場麵巨大,人物形象生動。《蟹工船》很快走出國門,為小林多喜二贏得了世界聲譽。

工農鬥爭的主題始終是小林多喜二創作的中心。在他犧牲前不到兩三年的時間內,他寫出了《工廠支部》、《安子》、《組織者》以及《轉形時期的人們》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小林多喜二在創作技巧上日臻成熟,作品情節上更富於生動性和多變性,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鮮明個性和思想境界。小林多喜二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為黨生活的人》,或者譯為《黨生活者》或《地下黨員》,這是他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遺憾的是並沒有完成,就成為遺作。

《為黨生活的人》采用第一人稱自敘方式寫成,主人公“我”是一名叫做佐佐木安治的地下黨員,在革命鬥爭中由一個貧苦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有頭腦、有魄力,成熟而又勇敢的職業革命家,成為一個為黨生活的人。“我”受組織委托到工廠領導鬥爭,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揭穿了資本家坑害工人的惡劣行徑,並將其軍國主義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工廠中的工人運動發展為政治運動。“我”作為專職的革命工作者,犧牲了一切私人生活的樂趣,甚至與自己萬分敬愛的母親、親密無間的弟妹都割斷了聯係,而“我”鍾愛的情人笠原也不得不與“我”分手。這一切都由“我”一人獨自默默承擔著,而“我”為黨生活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這是30年代的日本英雄戰士的精神寫照。這部小說受到日本著名的進步作家宮本百合子的稱譽,說它是“日本現代文學中第一部細致地再現無產階級先鋒戰士形象的作品”。

小林多喜二的創作是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曆緊密聯係的,他本身就是一名逐漸成長的革命英雄。1903年,小林多喜二出生於日本秋田縣的一戶貧苦佃農家,從小一家人都寄人籬下,勉強維生,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創作基礎,他對這一切都有深入骨髓的體會和感知。當他愛上寫作之後,他也明白地將之確定為自己的創作方向。1927年,年輕的小林多喜二接觸到了先進的社會科學知識,並開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而且積極參加了工農運動,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努力中,他培養了自己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從此走上了充實而又壯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