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米哈伊爾·肖洛霍夫(1 / 2)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曆來以結構的龐大複雜、富有曆史感而被世人稱道。這部作品使肖洛霍夫當之無愧地跨進了世界傑出作家的行列。同時各種榮譽紛至遝來,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一等獎,1965年又摘取了諾貝爾獎金的桂冠。

《靜靜的頓河》主要是以1918至1920年蘇聯的國內戰爭為背景的。發生在頓河邊上的殘酷戰爭成為作家選取的特寫鏡頭,是此次國內戰爭的一個縮影。

頓河兩岸生長著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哥薩克。這可追溯到15世紀。大批不堪忍受農奴製壓迫的農奴、仆役、流犯和市民,紛紛從俄國內地逃亡到邊遠的頓河、庫班河大草原上成為“自由民”,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質的哥薩克組織。哥薩克酷愛自由,英勇善戰,性格粗獷強悍。後來沙皇對哥薩克采取懷柔和鎮壓相結合的政策,授予一定“特權”、“榮譽”,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使之效忠沙皇。哥薩克一麵務農,一麵習武,過著一種傳統的近乎中世紀宗法製的生活方式。

由於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裏,遠離俄國的民主運動,加之沙皇的欺騙收買,哥薩克逐漸變得愚昧粗野,狹隘偏執,充當起沙皇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和國際憲兵的角色;頓河也從自由的根據地變成反動的堡壘。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麵對這一新生事物,國內外的地主資產階級都極端仇視它。他們從四麵八方反撲過來,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這樣,建國之初,蘇維埃政權便陷於四麵重重包圍之中。它所控製的地區主要是莫斯科周圍的地方。麵積隻有全國土地的1/4.

蘇維埃失去了糧食和煤炭的主要產地。由於原料缺乏,鐵路癱瘓,40%的工廠停了工。勞動大眾生活困苦,長期忍受著饑餓的折磨。

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隻能領到一兩麵包。與此同時,暗藏的敵人還不斷在蘇維埃地區製造顛覆破壞事件。1918年7月,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裏等城市相繼發生叛亂。8月30日當列寧離開他發表講演的米赫裏遜工廠的時候,社會革命黨的女黨員卡普蘭乘機向列寧開槍,這位無產階級領袖的身上中了兩顆毒頭子彈,傷勢很重。

1919年春,協約國改變了反蘇策略,把白軍推到第一戰線,組織他們統一進攻莫斯科。

蘇俄的處境十分危急。可謂危機四伏。

十月革命爆發後,被推翻的各種反動勢力紛紛逃亡到頓河流域,妄圖把頓河變成他們顛覆年輕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根據地。

“靜靜的頓河”開始“波浪翻滾”,哥薩克麵臨著革命與叛亂、真理與偏見、紅軍與白軍的根本抉擇。

作品主人公葛利高裏身上流淌著哥薩克的血液。他從小接受了古老的哥薩克傳統生活方式的熏陶,青年時代應征入伍,參加了帝國主義戰爭。親身的經曆,現實的教育,同共產黨人和革命哥薩克的接觸,使他開始有所覺悟。十月革命後內戰一開始,他參加了紅軍赤衛隊,英勇地同白匪作戰。1918年春,形勢突然逆轉,白匪利用紅軍執行政策上的過“左”錯誤,煽動頓河哥薩克暴動。葛利高裏不能容忍所在部隊不經審判就處決了全部白軍俘虜,在白匪的“哥薩克自治論”的影響下,他脫離了紅軍,和哥哥彼得羅夫一塊參加了反革命暴動。在白軍中,他不斷和白匪軍官發生衝突。

1918年底,當白匪潰敗時,他懷疑自己的道路走錯了,便退出白軍回到村裏,想從此解甲務農。但紅軍和村蘇維埃政權仍然對哥薩克實行過火政策,胡亂捕人殺人,葛利高裏也被列入了被捕人員名單,他聞訊後逃跑了。1919年3月,頓河哥薩克再次暴動。葛利高裏的哥哥在搏鬥中被紅軍殺死。葛利高裏懷著複仇的心理再次參加叛軍,並爬到白軍師長的高位,成了統率3000人馬同蘇維埃作戰的叛軍骨幹。同年10月,紅軍很快打垮了南線白軍,葛利高裏帶著情婦婀克西妮婭想隨白軍逃到海外去,但未成功。在對白軍失望的情況下,他再次參加了紅軍,在布瓊尼騎兵任連長、副團長,為贖罪奮不顧身地同烏克蘭和波蘭的白匪英勇作戰。然而,他終究得不到紅軍的信任,1921年內戰剛結束,他便被複員回村。這時,他的妻子娜塔莉婭死於小產,嫂嫂妲麗亞自殺溺死於頓河,父母也先後病故,隻有妹妹杜妮婭已和村蘇維埃主席珂曬伏依結了婚。葛利高裏回村後想同妹夫珂曬伏依和平共處,但後者不信任他,聲言要將他逮捕;他又聽信了殘餘叛匪頭目佛明的謠言,害怕受到蘇維埃政權的懲罰,於是投入了佛明匪幫。1922年春,佛明的叛亂徹底垮台,他潛回村中帶上婀克西妮婭想遠走他鄉。潛逃時,婀克西妮婭半途中彈身亡,葛利高裏心碎肝裂,獨自一人在草原上走了三天三夜,然後把武器拋入開始解凍的頓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裏。在家門口的石階上看到惟一的兒子米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