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大江健三郎(2 / 2)

1984年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委職務。

1988年,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1994年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本月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勳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

80年代初《大江健三郎全集》,含論文,已達12卷。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於1964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

大江健三郎是戰後一代派文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創作前期雖然也寫了一些以戰時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但他後來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經濟高速度發展時期在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生活。他同後原慎太郎比,可說是同一代作家,但二人卻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從這一點上說,《個人的體驗》可稱為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小說表現了這一代青年的家庭乃至社會責任這一鮮明的主題。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阿烏說:“我隻是不想再繼續逃避生活的責任。”表明了主人公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負起生活責任的決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現實生活具有一種改造人的力量。盡管日本評論家平野謙說:“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是一種妥協。”但《個人的體驗》這部小說卻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稱讚。大江健三郎描述畸型兒父母的小說有幾部。

1964年發表的《天降怪物》的主人公D是個28歲的作曲家,他是畸型兒的父親。

他坐視不救,導致畸型兒的死亡,他自己也因車禍身亡,人們都說這是因畸型兒死亡而進行的有計劃的自殺。1968年發表的《萬延元年的足球》的女主人公為生了畸型兒而痛苦,最後自己以患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而告終。1973年發表的《洪水湧上我的靈魂》描述了畸型兒父親的畏懼、羞恥心理。這些小說的主人公都是以異常的精神狀態或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出發來麵對生活現實,他們的結局也都是陰暗和悲慘的。《個人的體驗》是這類題材小說中的最好的一部,小說主人公以正常的精神狀態,使自己從異常的生活中轉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這個藝術形象在戰後一代的青年中具有積極意義。小說的另一主要人物火見子是主人公的同類型人物,不過她比阿鳥走得更遠。在主人公的生活態度發生巨大轉變的時候,她隻是“以疲憊的醉眼呆呆地凝視著阿鳥”。她雖沒有回答,但她也會終有一天對自己的放蕩生活感到疲憊甚至厭倦,火見子的轉變也是指日可待的。嶽父母、妻室等人物形象都揭示了人和人之間相互關心的可貴。公公送給火見子住房,並為她支付生活費,也是出於這種關心。這都是小說所提倡和頌揚的。象征主義手法在小說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數秒鍾後,他感到在自己的體內一個巨大而又堅硬的物體驀然崛起,剛剛灌進胃裏的威士忌也失去了抵抗力,被他順順當當地嘔吐出來。”這一段描述的底蘊是深刻和豐富的,遠遠超過了字麵上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