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大江健三郎(1 / 2)

大江健三郎1938年出生,日本戰後一代派代表名作家,生於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這是一仰僻的山村,四周是森林和山穀,幾乎遮斷了與外界的聯係。後來,大江煌三郎不少的小說,均以這個山村為舞台。故鄉的這種狀況,對大江文學有根深的影響。他讀小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父親也是這時死亡的。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時,他10歲。入中學那年,日本頒布了以主權在民,放棄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新憲法。大江健三郎正是從這時起走上了戰後的民主道路。但在讀高中一年級時,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於此他的民主思想開始在現實中碰壁。高中畢業後,考入了東京大學文科此時結識日本共產黨的幹部,他在大學期間寫劇本,參加學生進步的演劇活動。

1956年4月轉入東大法國文學科,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和歐美的象征主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在他當時發表的小說中,均有所反映。

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誌,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讚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藥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裏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誌連載。

1964年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劄記》開始在《世界》雜誌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7年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誌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穀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衝繩旅行並發表《為與衝繩共歎共怒》等文章。

1968年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70年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衝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本年起,“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詞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裏。

1975年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7年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裏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43歲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裏,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1982年7月,係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係列短篇《新人嗬,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