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前蘇聯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高爾基出生在奧卡河與伏爾加河交彙處的尼日尼·諾夫戈洛德。父親是一個細木匠,母親是一個染坊老板的女兒。在高爾基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高爾基的童年十分悲慘,外祖父、舅舅們和表兄弟們彼此互相仇視,經常爭吵、打架,隻有善良的外祖母嗬護著他。外祖父家的生活很困難,懂事的高爾基就撿一些廢品賣掉,將掙到的幾個戈比交給外祖母,他也因此被一些富裕的同學譏笑為“撿破爛的”。
11歲時母親去世,高爾基不能再繼續讀書。他到鞋店當過學徒,在繪畫師家做過雜工,最後到一個輪船上做一個廚師的小夥計。這個廚師不識字,卻有滿滿一箱子書,他經常要高爾基念書給他聽,就是那一箱子書為高爾基打開了文學創作之門。此後高爾基還做過好多工作,不管幹什麼工作,他總是找些書來讀。
1884年,高爾基告別外祖母,前往喀山求學。在喀山,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他住在一所大雜院裏,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裏,高爾基參加了進步青年的秘密組織喀山小組,接觸到了俄國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後來高爾基來到一個麵包房工作,這是高爾基精神上和心靈上備感痛苦的時期。理想破滅,生活挫折,曾使他開槍自殺,不過幸被救活。高爾基對自己的愚蠢行為感到萬分羞愧,從此之後,他清醒而成熟了起來。
1891年春,高爾基離開故鄉,漫遊俄羅斯。他徒步走了幾千裏,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俄羅斯。在旅行中高爾基更深刻地認識了生活,這都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準備了豐富的真實素材。在梯弗裏斯,高爾基結識了民意黨人卡留日內。在他的啟發和支持下,高爾基成功地寫出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發表前,他給自己起了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這個名字後來蜚聲整個俄國和世界文壇。
結束近兩年漫遊,高爾基回到故鄉。他仍拚命學習,並迷上了文學創作。不久,他描寫流浪生活的短篇小說開始接二連三地見諸報端。這期間,他受到大作家柯羅連科的指導,在寫作技藝上迅速提高。1895年,經柯羅連科推薦,高爾基到薩馬拉做編輯和撰稿人。他的短篇小說陸續發表在首都的報紙和雜誌上,引起首都文藝界的關注。
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高爾基積極參與了革命工作。隨著與布爾什維克黨的接近,他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901年,他根據參加群眾示威活動的切身感受寫出了著名的《海燕之歌》。翌年,高爾基被俄國科學院選為名譽院士,但為沙皇當局所否決,引發了一連串的抗議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參與了黨內一些報刊的編輯與出版,還為黨募集了大筆的經費。為了躲避反動當局的迫害,第二年高爾基轉道芬蘭等國來到美國。在美國,他發表文章抨擊資本主義的罪惡,同時創作了被稱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作”的《母親》以及劇作《敵人》。此後他移居意大利的卡普裏島,一直到1913年。
1913年回國到十月革命前,高爾基繼續從事文學創作,並始終不渝地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勝利後,他又為創建蘇維埃的文化而努力工作。
經過六年多的國外療養,高爾基於1928年病愈回國。他不僅繼續進行文學創作,還撰寫了上百萬字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他不顧年邁體衰,一如既往地關心蘇維埃文學,關懷和指導青年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因病與世長辭。高爾基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他的《海燕之歌》、《母親》、《自傳三部曲》等著作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對俄羅斯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和獨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