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社會認為,為社會和國家做大事的人們,不應該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比如說家庭瑣事或是日常事務,這些瑣屑的小事會消磨掉人的意誌,從而影響人做大事。事實上,在政治家或企業家中,這種“大事主義者”屢見不鮮。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我走在路上對路邊開的一朵花或路兩邊的牌子表現出興趣時,許多人都頗感意外。他們的反應好像在說,原來你對這些小小的東西也留心呢。常常有許多人問我,憂國憂民的金大中與對路邊不知名的小花刨根問底的金大中,哪個是你的本來麵目?我回答說二者都是。
我努力成為大寫的人,不做貪圖一己私利的小人;但是我也一直努力深入觀察細微事物,力圖做到事無巨細都處理得妥善周全。看著街道兩旁的花,我會考慮我們的環境和地球的明天;看著街邊的牌子,我能感覺到韓國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變遷。
既見森林,又見樹木,不是把森林和樹木割裂之後分別來看,而是要培養在密切的相互聯係中統籌規劃處理問題。實際經驗告訴我,隻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事物,提高效率,減少失誤。
我在1971年大選時說過:“這次如果還不能實現政權交替,韓國將出現整體上的專製政治。”兩年後的1973年果然發生了樸正熙改革。同時在那次大選中我所提出三步走統一方案,也被采納為國家統一方案的基本路徑,直到今天。1985年,我結束在美國的流亡生活回到國內,卻看到許多人從推進總統直選運動之中抽身而退,我隻好孤身堅守,直到政府發布“6·29民主化宣言”。在朝鮮核問題上,我提出了雙方妥協方式,也成為南北協商的進展方向。
先民主,後統一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均衡把握事情的大與小、緩與急、輕與重,這是人生成功之路。讀書亦是如此,虛下心來精讀和獨立思考、判斷都是不可或缺的,隻有這樣才能更廣泛更深入地吸納先哲前賢的思想,為我所用。
此外,我們還要培養起創造精神和能力。首先,對所有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和興致,這是創造的開始。好奇心和興致集中在一個領域就是興趣,將興趣深化係統化,就成為鑽研。縱觀世界曆史,那些為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人,其初衷也往往始於單純的“感興趣”這一點。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追問為什麼是落地而不是落到天上,在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探索之後他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個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我們需要的恰恰是牛頓這種人,不放過細小事物,進行細致觀察,並能夠進行綜合把握和研究。
為了了解整片森林,需要先仔細觀察樹木,觀察樹木也是為了了解森林。恕我贅言,如果不是當初事無巨細一律加以縝密考慮的話,就沒有今天的我。
如果僅憑著膽量和勇氣做事,而不注重細節的話,我早就被殘忍狡猾的軍事政權置於死地了。我的人生經曆過數不盡的劫難,而恰恰是這種敏銳的洞察讓我成功避開這些明槍暗箭,而且讓我在應付突如其來的大事時做到縝密、穩妥。
還有一件我流亡海外時發生的事。說來也奇怪,在海外生活,人的民族感情會不自覺地高漲,我也不例外,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堅決的南北統一論者。但對於極端統一論者主張不擇手段地實現統一,或是有些海外同胞主張的仲裁促進統一,我從來都不敢苟同。
我的一貫主張是先民主後統一,絕對支持大韓民國。我想申明的是,一直以來我們反對的並非大韓民國,而是那些所謂的改革和軍事獨裁。
因此,即使在我回國後被軍事政府找借口抓起來,他們也從來找不出任何站得住腳的證據。他們調查得越深入,真相就越能水落石出,那就是,我絕不是一個陷入一己浪漫空想、從而想在大韓民國之外另立門戶的人。而期間我與世界各國領導人會麵時,都會申明自己一貫支持大韓民國、反對獨裁的立場。
數十年的經驗告訴我,能一邊思考大局,同時不忽略細節,隻有具備這種素養才能做成大事。
第二章 一個弱者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