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幹年來,清宮戲異常火爆,清代的帝王將相不斷被戲說。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把曆史人物弄得麵目全非,銀屏上的人物,與曆史上人物的真實麵貌,相去甚遠,令人啼笑皆非。不容諱言,曆史題材的電視劇、小說等,在娛樂觀眾之餘,也發揮著普及曆史知識的作用。若一味地去胡編亂造,故事情節張冠李戴,曆史事件任意曲解,無疑會給觀眾灌輸錯誤的曆史知識。由於影視的親民性,加以生動形象的表演,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更使錯誤的曆史認識在觀眾頭腦中牢不可破,認為曆史真相真的如此。生活中不斷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使得專業史家費盡唇舌,也難以改變人們的形象認識。這可以說是一個悲劇。在倡導國學繼承傳統的今天來說,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如果文藝家能以真實的曆史、人物,使之形象化、生動化,不胡編亂造,不曲解曆史,而能使觀眾喜聞樂見,這樣,既使觀眾得到藝術享受,又有較高的票房收入,也能給觀眾普及正確的曆史知識,這真可以說是多贏之舉。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確有不小的難度,也更能考驗藝術家駕馭曆史與藝術的才能。
近讀魏國靜與高玉昆二同誌合著曆史小說《大清國相魏裔介》,我感覺到二人正在努力向上述的路徑去攀登。
魏裔介是清初政壇上重量級人物,他在清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麵都卓有建樹,被後世人稱為“清初名相”,“清初相業無出其右者”。清初開國,各種政治製度未遑建立,正是由於魏裔介提議,逐漸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政治製度,對於穩固清初政治社會,起了重要作用。在經濟上,他堅決反對滿洲貴族圈占民田。滿洲貴族的圈地,使廣大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隸或逃亡流離,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失地農民或轉死溝壑,或成為社會動蕩的誘因。正是由於魏裔介的努力,圈占民地才被禁止。這對於恢複社會生產力,穩定社會秩序,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軍事上,魏裔介也有清醒的戰略眼光。在對付殘餘的反清勢力特別是預防吳三桂等“三藩”的判亂,魏裔介早在順治年間即提議,派重兵控製荊襄等戰略要地,“無事可控奸宄之萌,有事可提兵應援,據水陸之勝”。可惜當時並未按魏裔介提議行事。十餘年後,吳三桂等“三藩”果然發動叛亂,這時人們才認識到魏裔介有“先見之明”。在文化思想方麵,魏裔介推崇程朱理學,反對王陽明心學末流的空談心性,他身體力行,有多種理學研究著述。在順治、康熙的倡導下,清初理學迎來最後一個高峰。魏裔介也被稱之為“理學名臣”。在詩歌創作方麵,魏裔介主張傳統的創作理念“詩言誌”、“詩歌合為事而作”,主張“義存得失,意歸諷喻”,“歸於六義美刺之真”。並以此理念貫徹到自己整個創作之中。後來人選詩,亦有人以他的主張為標準。
把這樣一位曆史人物的作為和思想,寫成曆史小說,確有一定的難度。作為曆史小說,既要尊重曆史事實,又要有可讀性,使讀者通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了解其人的主要貢獻,並借以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把人物的作為和思想形象化,組織生動的故事情節,運用活潑生動的文學語言,塑造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當然,作為小說,應允許作者在不違背曆史事實的前提下,虛構情節和人物。若隻幹巴巴地敘述曆史事實,使人讀了味同嚼蠟,也就不成其為小說了,也不能達到目的。國靜、玉昆二同誌的《大清國相魏裔介》較好地體現了以上的理念,是成功之作。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國靜同誌作為魏裔介後裔,懷著對先輩的敬仰,在為生計奔波之餘,長年累月地搜集曆史資料,孜孜創作;玉昆同誌則在小說文學修辭方麵,一絲不苟,潛心打磨並增添許多細節描寫,錦上添花。他們二位作為魏裔介的故鄉同鄉,為宣傳和弘揚魏裔介人文思想,繁榮家鄉文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這種精神值得欽佩和讚揚。
作為文學創作的門外漢,嘮嘮叨叨寫了以上想法,供國靜、玉昆和廣大讀者參考。
魏連科2009年11月於石家莊。